子弹乱飞的微短剧江湖:20天就要出炉,专治当下人的不爽?
2023-12-0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一部微短剧20天就要从无到有,我的意思不是说20天拍摄,是从有这个想法,到成品在各个平台上架只有20天时间!”

“你以为投资方只押宝1部?不,他们会一口气投资10部,最后只要1部能爆,他们就赚钱了。这也导致,短短几个月微短剧就能有上万部的库存。”

“因为根本来不及审核,很多微短剧三观不正,观众一时间是觉得解压了,但对所有观众,价值观影响很大。对我们正常赛道上的短剧、微电影生产者,也形成了空间挤压。”

近来,微短剧话题火爆,一方面有网友惊叹于微短剧的APP在海外占据下载榜三甲甚至冠军位置,一方面国家出手整顿了一批微短剧的生产者如咪蒙。微短剧如今到底是怎样的状况?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并专访了一名短剧行业从业者、上海衍钧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鞠仁曦。

  ※  哪里不爽点哪里的爽剧   ※  

27岁的高旭涵(化名)是一名银行的业务经理,硕士学历,也是一名微短剧的爱好者。“我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但确实很上头,看了就停不下来,”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我是刷小红书时刷到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短剧,具体剧名我已经忘了,就跟普通短视频的长度差不多,我还以为是个剧的预告呢。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个剧特别做作特别假,但很神奇的是,我一刷就刷了五六集。”

那部剧的情节是,一位在家做牛做马伺候妻子的绝世好男人,结果被妻子为了财富无情抛弃,但妻子不知道的是,这个丈夫其实是一个富可敌国、武功高强、权势滔天的幕后超级大拿。据此基础展开的剧情走向,基本就是观众“哪里不爽点哪里”,主角受气了立马大嘴巴子抽回去,主角被妻子甩了有无数美女等着投怀送抱,一方霸主看到主角立马下跪……

跟一般分析人士“微短剧主攻下沉市场”不同的是,高旭涵是在一线大城市工作的高学历女性,对这样的无脑剧应该很抗拒才对,但她说自己看了觉得很解压。“我刚工作不久,平时的工作压力很大,KPI考核我觉得很难,上班时感觉自己的脑子已经被上司和客户榨干了,坐地铁回家的路上,就想看这种无脑剧,”她坦率地说,发展到后来,自己开始充值追,“看的范围也广了很多,确实很多情节都很雷同,但主角长得好看,又看得爽,就觉得可以忘记生活中的烦恼。”

高旭涵的经历并不鲜见。鞠仁曦告诉记者,微短剧基本上是指“1分钟左右一集,一拍拍个100集”的这种超短视频,“其实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做了,今年以《无双》为代表的几部微短剧火爆,百万投资能换回1个亿的利润,投资圈和制作圈一下子就炸了,所以手机用户现在就能感受到铺天盖地的微短剧袭来。记者也发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短视频平台,甚至包括普通人眼中只跟吃喝相关的平台也都在铺微短剧。

  ※  制作快得让人瞠目  ※  

微短剧作为一个短视频行业的细分赛道,包括了正常短视频平台播放的微短剧和弹窗式的“程序剧”。“两者是同一个赛道,程序剧就是你点开广告弹窗后,它会出现一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就是播放平台。”鞠仁曦介绍说。

和传统短视频不同的是,这类微短剧在时长上更短,在制作上更专业化,“它们从创意、策划、脚本,到正式拍摄,到后面的市场营销,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剧组去完成的,很多原来拍微电影、短剧甚至长片、长剧的从业人员都转到这个赛道上去了。”

不少人觉得,这两年影视投资热潮已经过去,市场上只留下了头部影视公司在博弈。“真正想做影视的资本,其实从未离开,他们只不过是在寻找更好的机会,而微短剧就是大家认为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他说,微短剧的盈利模式是,先投资拍100集,免费放20集左右,然后后面的就是打包购买或者单集点播,玩法听起来跟传统的长视频平台如腾爱优芒会员制差不多,但因为微短剧“太上头”,付费用户众多。记者也从其他渠道获悉,一部爆款微短剧的付费用户能达8位数!

在鞠仁曦看来,微短剧的火爆有着清晰的演化路径。“它最初的形态肯定是网络小说中的爽文,但那太长了,看不下去的人开始听爽文音频,音频火了之后大家又希望能可视化,于是有了爽剧,短视频火爆之后,它们就开始转移到微短剧阵地了。”万变不离其宗,它就是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嫁接,哪个传播方式火爆,就上哪个,“爽文”的核心并未有过变化,“主角就都是‘龙傲天’类型嘛,看起来是弱势,其实不用常理不用头脑就拥有深厚背景,轻松干掉任何敌人。”

事实上,微短剧的投资制作,也依然会从爽文网站判断风向。“最近女频爽文阅读量明显走高,制作公司就会选这个题材。”他说,因为受众的兴趣点切换太快,所以制作公司也跟着要加快进度,这类公司的分工是,策划人员判断热点,“提炼出热点关键词,然后丢给编剧,最多1个星期要写出来,然后5-7天拍摄时间,3天之内剪出来,前后加起来不超过20天,就开始上架了。”

以前这可能还会考验编剧功力,但随着AI的兴起,现在已经有很多微短剧公司把“核心点”丢给AI去编剧,然后由专业编剧略微修改把关,随后就开始进入制作流程,说到底,这样的制作你能指望它有什么精神价值?都是文化垃圾,三观不正、擦边,主打的就是精神抚慰剂。

  ※  博概率的产业链  ※  

微短剧的火爆,除了有高旭涵这样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做坚实的观众后盾,在手机的普及后,很多上学的孩子和退休在家的老人,也都加入到了观剧的行列。庞大的观众群,让资本不心动都难。“我身边很多正常做剧的朋友都转型了,我们公司因为几个投资人其实都有些文艺情怀,家境也都不错,所以我们没去做,但老实说,连我都心动过。”鞠仁曦调侃说,巨大的回报诱惑面前,资本“下海”是常态。

在微短剧初期,投资成本相当低。对观众来说,他们只需要故事情节爽,所以制作公司都找一些便宜的素人演员,有基本的服化道就可以。“没有观众要看明星来演,也没有观众对特效有要求,”鞠仁曦说,一开始的微短剧每部仅十几万投资,现在普通的要30万左右,“因为专业的制作剧组就这么些人,资本一拥而入,大家自然水涨船高,剧组也涨价了。”

对投资方来说,出一部爆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大部分的剧都不会成为爆款,投资方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不会只投1部,而是同时投10-20部,就跟买彩票的原理是一样的,主打一个概率,其中有一部能成爆款,就能赚到。”

在这样的心态下,囤积成为了必然,但因为主打的就是一个撒网式播放,所以早期投资方们对收回投资,完全没有像前些年投资院线电影的那种焦虑感。

行业的迅速发展,让情况变得复杂了起来。要让自家的剧火爆出圈,跟播放平台和投放渠道有很大关系。希望通过自有平台推的,只能依赖有爆款,让自己的平台拥有知名度,但更多的剧是要依赖现有的短视频平台。这些知名平台整体不缺流量,但大数据时代,怎么能保证平台流量就能为自己所用呢?“大家一般都会先放几集到各个平台上去看看反应,然后有潜质的就会找平台谈合作,买他们的推荐流量,流量起来了都好说,如果买了推荐流量还是上不去,投资方一般都会果断放弃这部剧。”

微短剧发展初期,投资方会从容很多,但当下日子要难过不少,毕竟短视频平台最了解流量变现的方式。一家平台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当然有可能出现因为内容本身出现的爆款,但对绝大部分微短剧来说,还是需要平台方给流量,而流量是明标价码的,按照流量竞价机制,很多微短剧以前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观众,但现在成本早已水涨船高——因为竞争激烈,想要获得流量就得砸钱在平台上,砸还是不砸?赌的筹码明显增加的前提下,很多投资方都得掂量了。”

  ※  亟需规范引导  ※  

微短剧追逐“爽点”的深层逻辑,以及它的制作周期,注定了它不能算是文化产品,最多算文化快餐,甚至被不少人称为“精神鸦片”。一位视听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制作方和平台,面对海量的微短剧,怎么审核?重点剧能看个几集就不错了,所以里面暴露的种种问题,他们根本看不到或者说也不想看。”

三观不正的微短剧的肆虐,跟拼搏、勤劳的主流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不劳而获、不服就怼成为了网络上传播的价值观。“现实是不容易的,我们几千年来接受的价值观教育,都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但这些微短剧不是,主角们个个都是龙傲天,都是家境优越的小公主,再不济也是一夜能得到大机缘彻底改变人生的草根,它怎么能不让观众觉得热血沸腾?自我代入、陷入幻想,它们很容易就拿捏住当代人的情绪了。”鞠仁曦说。

他的公司也有这样的员工。刚刚应聘过来的一个00后新人,因为没有什么经验,安排的工作岗位没有什么大事要做,“团队小伙伴儿们都在忙,我有一次让这个年轻人去拿一下外卖,对方就直接怼我这个老板了,说自己应聘的岗位不是来拿盒饭的,我相当无语——只是偶尔拿个盒饭,对方就摆出了一副00后整顿职场的架势,大家也都哭笑不得。”他认识的另一个年轻人,更夸张,刚上班不久,就开着一部法拉利跑车来在所有同事面前炫了一番,“然后非常直接地告诉大家,自己家父母很厉害,自己只是来体验普通人生活的,不要随便欺负新人。后来同事们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是拿大半个月的工资,去租的豪车,想给大家一个下马威。”

除了给观众价值观上的不良影响,微短剧也严重挤压了正常赛道上的空间。鞠仁曦所在的公司,在做三个方向的剧:每集10-15分钟的短剧《尬先生》,是讲述当下三四十岁中年人生活故事的喜剧;一部女性题材的微电影,是准备去参加FIRST影展参赛的;一部STEAM游戏的影视分支剧,类似年轻人玩的沉浸式戏剧,根据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剧情走向。“要么契合当下社会人的情感诉求,要么有价值观方面的探讨,要么是符合年轻人兴趣点的新方式剧,都很有网感,价值观很正常,”他说,但前一段时间的微短剧大潮,让他们的这几个项目都变得更加慎重起来,“我们想的是,市场总归有自我调节作用,所以,先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文化主管部门显然已经注意到了正在飞的子弹。鞠仁曦也说,从业界的角度来看,当这个现象已经引起了主流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时,国家一定会出手整治其中的乱象,他关注到,国家广电总局11月中旬下发了监管通知,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随即就下线了一批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的内容,几大头部平台也都跟进响应,下架了一批违规微短剧,并处理了一批账号。

资深媒体人陆先高12月5日以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的身份,给业界做了一场名为《微短剧内容创新的方向和边界》的讲座。他在微博上重述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微短剧的外壳是剧,内核其实是互联网内容产品,其生产与传播逻辑与新媒体内容生产更靠近,“此领域迅猛发展,又出现些新问题”,对行业内的专家来说,“关注与指导责无旁贷”。

鞠仁曦也表示,“微短剧是个创新的形式,那就可能会好的不好的都存在,受众的需求还在,规范好行业方向,它仍然有发展前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