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学习,夜校青年有自己的“夜生活”
2023-12-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每当夜幕降临,“夜校青年”就开始行动,白天是白领,晚上是学生,奔走在遍布全市的夜校。重新坐在教室里学习让他们很是享受,显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  白天当白领,晚上是学生  ※  

前天,白艳晴在这次的夜校秋季班上了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已经可以舒展地跳一支舞了。一曲《滚滚红尘》酣畅淋漓,现场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对白艳晴说:“你们这支舞有一点《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感觉,跳得很飒。”白艳晴回应:“希望下一次课程还能够抢到。”

白艳晴为了抢到上海市民艺术学校的这门课,确实大费周章。去年夜校春秋两季,她都抢到了汉服舞课,但就在学习渐入佳境时,今年却怎么也抢不到了。最后,通过预报名和面试,考进了现在这个海派古典舞的进阶班。虽然跳舞时,汉服变成了旗袍,但白艳晴觉得也不错,她惊喜于自己对舞蹈的驾驭竟能如此宽泛。

白艳晴在一家外企担任财务经理,这两年,她过着“白天白领,晚上学生”的日子。每周要去夜校上课时,白艳晴就匆匆从位于虹桥的公司赶到古宜路上的上海市群艺馆,往往在路上随便买点吃的,边吃边跑。“晚上7点上课,但大家一般都会早到,做拉伸,互相切磋动作。”白艳晴说,学生基本都是同龄人,虽然年纪相仿,却有着不同的经历,课余时间,大家都会聊聊自己的故事。

“在夜校,我找回了学生时代的感觉。”白艳晴说,“青年不就是应该要一直学习吗?这里让我很放松,一切压力和烦恼都变得无足轻重。”

  ※  现在去夜校是享受学习本身    

晚上去夜校上一堂课,是现在不少青年的生活方式。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公司走出来,却又在夜间课堂上“满血复活”,很多青年非常享受这种“频道切换”。

夜校的民谣吉他班老师刘崟是95后,他在上海教了5年吉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喜欢晚上来上课“充电”。“他们对夜校充满热情。有的人一下班就赶过来,饭都来不及吃,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一点进步。”

就吉他课而言,70%的青年学员都是零基础。刘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研发了一组课程,上完12节课就可以完整弹出一首曲子。“难度不能太大,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把‘完整弹一首曲子’这个目标分散到12节课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个学期,民谣吉他班教的是《风吹麦浪》,让刘崟没想到的是,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进展很快,有的人甚至自己找谱子去弹。

在夜校教了几届吉他班,刘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群“夜校青年”的变化。过去,学员读夜校都是冲着获取知识来的,具体到吉他班,就是希望通过12节课,让技艺有一个飞跃,“但是,现在的青年好像更看重情感需求,他们不是刻意要来‘上课’,只是单纯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  夜校青年对生活永葆热情  ※  

“对青年来说,生活还远没有到可以躺平的时候。”白艳晴说,要判断自己有没有躺平,就是看自己是否依然对学习保持热情。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仍然为抢不到夜校的课程而担忧,这说明自己还很热爱学习。“现在的青年都在寻找新的娱乐休闲方式,难道休闲就只有吃喝玩乐吗?学习一样新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也很快乐。”

白艳晴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但是一曲曼舞下来,她觉得自己放松了。在班上,她碰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前几天,一个一起学舞的姐姐和白艳晴说,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亲子关系有点不愉快,然而每次跳起舞来,她都会感到一种难得的愉快。“可以说,上夜校是每个人表达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

现在,每当夜幕降临,这群“夜校青年”就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记者了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青年也非常热衷读夜校,那时一入夜,各家夜校灯火通明,里面坐满了下班后来这里充电的青年。那时的夜校主要是为了弥补大学招生的不足,读夜校也能获得文凭,所以夜校以传授知识为主。但是近年的这波“夜校热”却有所不同,固然也教授知识,但更多是为了满足青年享受学习的需要。

因此,各类夜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拿市民艺术夜校来说,这所夜校以教授艺术为主,每周1节课,每学期12节课,力求让零基础的学员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一门艺术技艺。这所深受青年喜欢的夜校的教学点也一再扩容,目前已增至143个,成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是过去读夜校拿文凭,还是现在抢课感受艺术,去夜校的目的虽然不一样了,但是‘夜校青年’对生活的热情是不变的。”夜校老师侯琼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