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徐峥等影视人视为娘家人的这个协会,用10年打造出一份影视产业的“上海样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2013年6月9日,上海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行业协会挂牌成立,随后更名为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的它,至今已经走过10年的路。过去的10年,这家从无到有的协会,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影视产业令人振奋的高速发展,也用典型的“上海服务”为上海影视产业营造出了强大的集聚效应,为上海构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贡献出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成为全国瞩目的影视产业发展的“上海样本”。“在上海创作和拍摄电影,有一种幸福的感觉。”12月8日,在青浦区体育文化中心举行的协会庆祝仪式上,导演、演员徐峥动情地说。
从无到有,协会随上海影视产业共腾飞
协会成立之初,习惯了各自为战的上海影视企业,对协会的存在相当“无感”,会员单位不足百家,举步维艰,完全无法践行做好政策传达和反应企业诉求的协会定位。
因为针对影视企业的工作经验丰富,于志庆临危受命,担任秘书长。协会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协会也迎来了上海大力发展影视产业的良机。在他上任半年后的10月份,被业界称之为“上海电影新政”的《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上海影视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我们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所有协会工作人员全都走出办公室,拿出真心去和影视企业交朋友,想企业所想,为他们解决困难,也帮他们出谋划策,找准发展方向。”于志庆回忆说,因为事事有落实,很多影视企业开始真正视协会为“娘家人”,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找到协会,要求加入成为会员单位。
2015年,为了适应行业的发展势头,协会更名为“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服务范围更为广泛。10年之后,协会相较于成立之初规模翻了十几倍,已经拥有会员单位1300余家,设有投融资、法务、制片人、编剧、国际交流、后期制片、元宇宙等专业委员会,覆盖了当下影视行业的全产业链。
“过去的十年,我们协会见证了中国广播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上海‘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加速建设,也见证了我们会员单位在创新和竞争中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会长杨文红说。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也盛赞了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的工作,他说:“其先进理念、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借鉴学习。”
上海服务,让上海影视走上差异化发展之路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协会的服务触角,也渐渐开始辐射全国。“我就是受益者。”著名导演、演员徐峥在8日举行的活动中,和阎建钢导演、唐季礼导演、刘江导演、演员郑恺对谈,动情讲述了自己拍摄多部影视作品时在上海得到无微不至服务的故事,结果,他的这些同行们有着同样的评价。
徐峥说:“拍《我和我的祖国》的《夺冠》单元时,在拍摄服务机构的帮助下,把静安区一处待拆的弄堂恢复成上世纪80年代女排三连冠时的弄堂,那一刻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都非常兴奋,大家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徐峥所说的“幸福的感觉”,著名导演阎建钢也深有感触,他在上海拍摄重点剧目《人生之路》时,他略带夸张地说“协会和机构救过我的剧组”,帮他排除了很多困难,让拍摄顺利进行。“《人生之路》今年播出之后,收视率极高,我非常感谢上海。”
演员郑恺今年在上海有多部戏的拍摄,包括了刚刚杀青的电视剧《繁花》:“从上戏毕业之后,我去了北京发展,成为了‘北漂’,但因为上海出色的影视产业环境,我成家立业之后又把事业重心搬回到了上海。在上海拍这些戏,我觉得特别顺利,特别过瘾,也希望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和艺术家们,能来上海取景、制作。”
他们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2014年年底,为了做好上海电影新政的“服务窗口”,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于2014年12月27日在电影工作会上挂牌成立,由协会运营。谁也没能想到,仅几个工作人员的小小团队,后来竟然能成为全国闻名的“剧组老娘舅”,被业界和媒体誉为“小支点撬起了大产业”。2019年年底,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也挂牌成立,与拍摄服务机构一起,成为协会服务全国影视产业的“双引擎”。
“上海服务”是上海的四大品牌之一,而拍摄服务机构和影视版权服务机构的高效运行,让上海影视产业的发展,走上了与其它兄弟省市靠影视基地等方式完全不同的产异化发展之路。“剧组很愿意来上海拍摄,但他们对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一开始又有着距离感,总觉得在这里拍摄会很难,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真诚的、免费的服务,告诉他们,上海欢迎他们来拍摄、来创作!”身兼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主任、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主任数职的于志庆说。
阎建钢、唐季礼、刘江和徐峥、郑恺们的感受,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无数剧组的感受,荣耀的背后,是一系列惊人的数据在支撑:截至2023年11月底,拍摄服务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13307件次,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7968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767个,在库推荐影视拍摄取景地数量417家;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受理版权协调咨询803例,协调影视版权纠纷279例,版权金融服务141例,举办线上线下影视版权讲座80场。
十年耕耘,协会亦是上海影视产业辉煌的缩影
上海作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业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百年历程。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依然是我国广播影视创作的重镇和主战场。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的成就,正是过去10年来上海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创作方面,十年来,协会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小康”“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大力服务会员单位创作精品佳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多部“上海出品”影视佳作荣获了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金爵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白玉兰奖等主流奖项,协会副会长蔡剑介绍说。
很多上海出品的精品,都在协会的帮助和支持下,积极“走出去”,到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协会副会长陈建德透露,历年来,协会会定期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国外重要影视节活动,并与相关影视机构签订影视合拍、版权支持、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参展单位近150余家,参展作品近500多部。
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上海的影视产业也在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带动国内影视产业一起发展。协会支部书记杨玉冰介绍说,协会协同机构、中心,在云南、福建等地开展了关于影视产业布局发展、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建设的援建帮扶工作,开展互访交流、产业共建、资源共享、多领域深度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十年来,协会一直致力于加强青年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导演张建亚经常作为讲师参与协会的培训,他介绍说,协会整合了行业资源,依托协会各专委会和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开展各类线下实战培训,制定全方位,多层次,全案例的课程内容,定期举办“影视后期制作管理高级研修班”“网络电影编剧高级研修班”“影视版权系列讲座”等专业课程和专题辅导,保证课程内容质量和专业水平。
回望十年峥嵘岁月,协会见证了上海和中国影视产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新的十年,中国的影视产业出现了更多的创新业态,呈现出更多的发展方向,但协会负责人表示,协会将坚持服务意识,紧跟时代脉搏,推动上海影视制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贡献智慧与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