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2023-12-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上海广大青年纷纷表示,将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让人民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正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杨浦区大桥街道宣文办工作人员徐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在场所有人都备受感动。这生动的场景让她再一次想起了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人人屋党群服务站考察时,亲切地询问她,“平日里使用血压仪的人多不多,除颤仪有没有使用过,导览手册是否收费?”“当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耐心地倾听我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对滨江人人屋运作模式和服务理念的介绍,鼓励我要争做一颗螺丝钉,在基层建设中努力工作,夯实基层党建,把党的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这些话让我倍感亲切,深受鼓舞。”

徐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上海的发展,在这次的考察中,总书记深入基层,聚焦群众,进一步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为上海的发展把舵领航。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杨浦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四年来始终牢记嘱托、认真践行,站在新的起点,杨浦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区。” 

徐捷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许,深扎基层的“成长沃土”,从基层汲取养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用实干锤炼本领,以对组织忠诚、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办好每一件实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和“贴心人”,为让人民群众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幸福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这份信任和厚爱转化为推动上海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她还表示,今年是杨浦创新发展的20周年。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杨浦已经从曾经的“工业锈带”华丽转变为美丽的“创新城区”,也成为了国家创新型城区和双创示范基地。杨浦正在把人民的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更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杨浦行动,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全力办好人民关心的民生实事,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让人民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扩大社区“朋友圈”,打造治理“共同体”

“在城市治理中,要实现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人民的需求和参与融入城市治理的全过程,最终构建一个广泛参与、共同负责、奉献精神、共享成果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来自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部第一管理公司的虹口北外滩91号街坊项目经理倪凯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后感慨万千。

他认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城市建设者的辛勤劳动。要实现人民城市的理念,应当切实关注并满足一线建设者的合理需求,确保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益处。让那些远离家乡、为城市建设默默付出的建筑工人,也能够享受到一种主人翁的归属感。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作为虹口区北外滩91街坊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倪凯勇同时担任了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他表示,将继续践行北外滩“复合紧凑、开放共享、包容互促、创新智慧”的规划理念,发挥上海建工全产业链优势,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队伍素质、党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不忘初心,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全力助推工程建设,争做北外滩建设好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长征镇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倪晓倩对此深有感触,她在学习讲话精神时说道,“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社区建设指明方向,就是加快推进人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象源丽都所在的普陀区长征镇是苏河沿岸的重要区域,倪晓倩与其他青年伙伴一起,参与了“半马苏河”的一系列建设,还成为了守护苏州河的“小水滴志愿者”。她介绍,苏州河沿岸生活圈的建成为社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学习的场地,社区围绕青年人的“需求链、兴趣链、利益链”,积极探索适应青年群体的“微组织、微平台、微事务、微机制”。基于苏河驿站等阵地推进“共享+”项目,扩大社区朋友圈,打造治理“共同体”,在联系服务更广大的青年群体、促进基层治理成果共建共享的同时,助力青年发展与社区发展协同提高。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指标,以各类落地举措有效提升居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苏河水岸共享“15分钟高品质美好生活圈”。

倪晓倩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敢于并善于担当积极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助力推进普陀“半马苏河”品牌建设,在新征程中不断奋勇前行。

增强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水平

上海历史文化悠久,是党的诞生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的经典建筑依然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红色基因。如何保护利用这些历史建筑,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实现全民参与、人人共享的历史文化保护氛围,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工作之一。” 徐汇区青联委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结构与运维安全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李占鸿有感而发。

他说:“总书记的讲话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基因,是城市的记忆和灵魂。保护历史建筑,不仅是为了保存历史遗产,更是为了传承文化精神,增强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水平,让人民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让人民拥有归属感和自豪感。作为一名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他介绍说,近年来徐汇区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积极落实严格保护的底线管控、整体保护的综合治理、以用促保的创新发展理念,加大历史建筑文化宣传力度,多措并举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实践行动。

作为徐汇区历史建筑保护的行业从业者,李占鸿表示,历史建筑保护人员应当以总书记关于构建人民城市的理念为指引,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为根本,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业青年英才的技术优势,积极推动预防性保护、智能化监测、定期调查评估等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构建人民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