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繁花似锦,也要体现民族特色
2023-12-1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当代的文学虽然繁花似锦,但是中国文学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著名作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卢新华昨天做客上海作家书店“巨鹿之赞”系列文学讲座时说。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作家只有写出属于本国哲学精神层面的东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之后也写过很多作品,但是卢新华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篇小说《伤痕》。这篇小说1970年代末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甚至成为了日后“伤痕文学”的发端。但是社会在发展,作家的思考也在发展,《伤痕》之后的这40多年,卢新华从未中断创作,《财富如水》也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作品。而最近他有发表了小说《米勒》。

卢新华告诉读者,《米勒》他最初写了9万字,发表时有6万字,目前英文版也准备要出版,相关的电影已经在筹备之中。《米勒》写了几方面的人,一个革命者,一个被收养的女孩,还有一个中国的作家,他们有很多交集,在此过程中有迷茫,也有爱情,还有各自的追求。这篇作品也可以说是体现了卢新华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最新思考。

“伤痕文学”出现的时候,中国文学的样貌还是比较单一的。但是现在文学的主题非常多,不仅有元宇宙、媒介,还有二次元和都市欲望等。小说的元素也非常多。卢新华说,这让他想起金宇澄的那篇《繁花》,在他的感觉中,中国的当代文学也是繁花似锦的。“我们在小说的形式上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把西方现代主义的那套东西都玩过了,甚至还名师出高徒,学生超过了老师。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应该有一种主导的精神。”在卢新华看来,这种主导的精神一定是哲学层面上的精神,而文学只有写出这样的精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卢新华说,现在有一些作家总是看不惯被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好像不标新立异就写不了作品。其实这些常识有很多恰恰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只有呈现好这样的文化和精神,那文学才能站得住,行得远,才能真正地为世界读者所接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