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之城跑出产业梦想加速度——2023年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即将举行颁奖大会
2023-12-14 青年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青年正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今年,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以“争当产业转型发展生力军勇做创新驱动战略弄潮儿”为主题,展示出了青年们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下卓越成果与未来突破。经过四个月的激烈角逐,大赛颁奖大会将于12月15日举行,一起见证他们在上海建设“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路上的加速度。

在2023青创赛上,青年赛出产业转型加速度。 

青年有为创新“材”国产自强向未来

项目名称:新能源专用聚烯烃特种材料项目

参赛单位:朴烯晶新能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其创新成果诞生并被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作为国内首家实现锂电池隔膜专用聚烯烃进口替代、规模生产的创新型企业,朴烯晶新能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正通过聚集专业顶尖人才,努力实现“智造”新能源电池隔膜材料等方面的国产替代。

“随着锂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四大主材都已实现国产化,但是目前隔膜所用的特种聚烯烃材料95%以上仍旧依赖进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机遇。”公司创始人张文龙介绍,在过去十几年里,团队专注于超净高纯超级一致的锂离子电池以及储能电池隔膜专用特种原材料研发,“隔膜材料国产化不足10%,急需国产供给,我们作为创新型企业应该勇于去挑战、努力实现进口替代。”

张文龙告诉记者,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人员平均从业时间超过20年,目前研发成果已进入主流的隔膜企业供应链体系中,并应用于军用聚合物防弹衣、医用聚合物人工关节,以及半导体芯片行业所需的滤材等众多领域。未来也将拓展多场景、多品类的项目,布局从发电端、输电端到用电端所用到的特种聚烯烃材料,例如光伏胶膜用特种聚烯烃材料以及特高压输变电材料等,打造高端聚烯烃创新平台,切实补足产业链的缺口和短板,实现“国产当自强”的企业目标。

对于此次参赛,张文龙表示,“很有幸能通过这个优质平台与其他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创业者合作交流,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获得了灵感启发,也切身感受到市经信委对青年创业者的大力支持。”

金奖项目团队合影。

把握数字发展机遇 为更多领域赋能降耗

项目名称:构建算力网络的全光底座1830PSI-MC

参赛单位: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来自上海诺基亚贝尔NI光网络研发中心系统集成测试高级工程师黄泽文介绍,1830PSI-MC发货量已达到1000套销售额,税前4亿元人民币,这个作为大容量模块化的光网络解决方案,为数据中心优化城域、本地和长途的互联DCI应用的项目,备受市场关注,已在字节跳动、百度、拼多多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广泛部署,全面支持算力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与此同时,黄泽文团队迅速实现产品的迭代,插卡线路侧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组,提供从城域互联到长途乃至海缆网络的多场景、大容量、低比特成本的解决方案。与传统OTN设备相比,传输性能提升25%,能耗降低40%。“把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创新研发我们团队的工作理念。”黄泽文表示,创新成果离不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攻坚克难。“大家需要针对不同观点商讨统一,外部还需随时面对供应链的变动进行自主研发。问题层出不穷,但我们见招拆招,最后都找到了解决办法。”

“我们的项目这次放在大赛的聚光灯之下,研发部门就此听到各界专家的客观评估,对于产品的社会价值有了更多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于产品需求和痛点,可以让我们在后续研发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黄泽文还表示,此次比赛是各行各业的创新团队相互学习交流的好机会,“我们在观看完高带宽智慧实验室的展示后就思考,如果我们的网络设备介入,是不是可以让数据传输达到更好的效率?”对产品的关联性有一定思考后,团队和团队之间在赛后畅聊,共同探讨合作思路,这一过程中,黄泽文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

决赛现场。

更快更强更高效氢能电池登“星图”

项目名称:上汽集团捷氢科技燃料电池“星图”云平台 

参赛单位: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氢能项目部署先导领域之一的氢燃料电池,正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零排放、高效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也进入了产业规模化的关键时期。然而传统的研发手段无法满足多车型、多场景和多区域下高效、安全、前瞻的产品迭代需求,成为阻碍氢燃料电池汽车步入商业化推广的因素之一。来自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年团队所研发的燃料电池云平台,为上汽集团和燃料电池行业提供了全新的研发路径。

捷氢科技通过全自研的方式将燃料电池、大数据、材料研发和云平台互融互通,创新设计并应用了车路网协同大数据的分析策略以及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的高精度研发方法,加速了燃料电池国产化研发和广泛应用的进程。该项目使国内燃料电池领域的分析效率从10分钟/辆提升至10秒/辆,材料分析从40分钟/样本提升至10秒/样本,不仅可以根据车型实现分析能力的快速自主迭代,还消除了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沟通壁垒,提高了协同工作的效率。

作为项目负责人,袁新杰在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学位后回国投身氢燃料电池事业。他告诉记者,他迫切想将在海外高校所学到的创新理念真正落地于我国氢燃料电池发展中。“在上汽集团和捷氢科技的支持下,我加入了由侯中军副总经理全新建立的前期技术开发部,这为本项目所涉及的跨部门合作和前瞻技术创新的生根发芽提供了优渥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团队的通力合作、企业的包容支持,帮助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袁新杰表示,通过参与青创赛,他深切感受到了上海这片科创热土为青年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发展机会。此外,本次比赛也让他们团队有机会从更高维度上审视项目的前景和价值,以推动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大赛回顾

本届大赛自今年八月启动以来,共有302个来自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创业团队的青年创新项目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涵盖航天航空、高端船舶、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石油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经线上初赛,共有60个项目入围决赛,并最终通过决赛路演和专家现场评审确定10个金奖、20个银奖、30个优秀项目奖。

制造业数字化、制造业低碳化、制造业数字化和低碳化协同等三个赛道助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发挥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作用,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六大重点产业为主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上海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为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奏响青春强音。

航空发动机、大飞机、运载火箭、绿色能源……在参赛项目中,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拥军关注到了这些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领域,他高度肯定了他们的能力,“这些来自航空航天研究院所、国家电网等单位的产业青年在数字孪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等科技发展方向的技术基础雄厚。”

赵拥军是第一次担任青创赛专家评审,今年的大赛中产业青年的风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朝气蓬勃,既专业严谨,又特别有上进心和责任感。”他记得有个参赛团队在演示项目时,视频播放有些卡顿,因此赛后特意找专家再重新演示一遍。

“这些参赛项目均围绕行业、产业、企业特点和痛点,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提质增效、节能减排,既接地气又具原创性。参赛选手们的逻辑清晰,有量化指标和数据支撑,注重项目落地和成果转化,价值体现明显。”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总部运营助理总监唐妙根也是首次担任青创赛专家评审,产业青年们的风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项目中,他同时看到青年团队对自身业务技术的扎实本领,也敢于创新,利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很多项目已经具有示范性和行业引领性,预示未来市场及商业价值十分广阔。他寄语未来大赛,“上海产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自主的工业APP软件开发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协同。我希望下届大赛上能出现更多关于软件驱动未来的项目参评,因为这事关上海新型工业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丁文佳 曾舒婷 陈怡雯 赵冉/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