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农人|她是给鱼治未病的“大夫”,曾为无数养殖户解燃眉之急
2023-12-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很少有人知道,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因病害导致的年均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其中病毒性疾病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说这话的时候,邵玲有些心痛,“和人一样,鱼也会被病毒感染,也可以打疫苗,只是商业化的疫苗种类较少。”

邵玲的老家在湖北,当地有很多池塘,养殖业发达,她从小就与水产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草鱼出血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最早在国际上发现、鉴定并确认该病毒,老一辈水产科学家们的钻研精神深深触动了邵玲。情怀使然,上大学时,她萌发了沿着前辈们的足迹从事水产研究的念头,因此,她毅然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来到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 四处救火挽回养殖户损失 ==  

早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学习时,她就听闻了很多骇人的事,比如上世纪90年代,我国70%的虾都因为感染一种快速传播的病毒大批死亡,但大家却束手无策。

这让她意识到水产的疫病防控非常重要,与其等鱼虾长大后患病,不如在早期的时候对虾苗、鱼进行检测,早发现早止损。

“你知道吗?光虾的病毒就多达10来种,真的是防不胜防。我们研究人员现在重点做的是提高鱼体虾体的抵抗力,手段有很多,比如通过益生菌、绿色生物制剂等。此外,我们还通过研发更灵敏的检测方法,防止早期患病的‘漏网之鱼’殃及一池鱼塘。”邵玲说,既然在治疗上很难下手,她和团队成员的工作重心是帮助养殖户做前期防控,在早期苗的阶段就做好预防。

邵玲与基层养殖户保持紧密联系,承担养殖户送检的亲本、苗种和患病鱼类、虾类等疾病检测工作,并主动为养殖户提供治疗案例分析、规范用药等技术服务工作,帮助养殖户科学、健康、绿色养殖,教他们疫病防控的办法。

平时下基层的时候,她也喜欢和养殖户聊聊天。在一线调研的时候,有的养殖户透露一些民间养殖经验,譬如一旦塘水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说明塘里有虾生病了,这些都能给邵玲带来研究的启发。

只要有电话来,她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及时赶到。她笑称,自己接听的是水产类的12345。今年10月底,她突然接到电话,一位养殖户焦急万分地求救。她和同事们赶到现场时发现,这个足足有500多亩的鱼塘,不少螃蟹趴在岸边一动不动,生命垂危,如不及时处理将是一大笔损失。她和同事迅速采了水样,研判出是螃蟹感染了严重的寄生虫。在对症下药后,螃蟹逐渐康复如初,为养殖户解决了一大难题。

对各种水产病毒,邵玲一直保持警惕。“其实病毒在大自然一直存在。有很多动物自身也携带病毒,如果子狸、蝙蝠等,平时不感染人,但如果生存条件改变了,病毒也会逼着自己改变,适者生存。每一次复制,都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异。”

邵玲告诉记者,这几年种业“芯片”领域关注度很高。她和同事一直希望能培育出抗病毒、价格适中、肉质更好的新品种。

  == 从枯燥的科研中发现乐趣 ==  

“做科研其实挺枯燥的,你为何乐在其中呢?”面对记者的询问,她坦言,虽然十几年如一日与病毒打交道,但日复一日她却也找到了不少乐趣。

比如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她发现狂犬病毒和鱼病毒属于一个科。研究狂犬病毒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但研究后者风险则要小得多。“通过这样的研究,没准就可以开发新药物。从鱼开始再到人身上去验证。如果有类似的突破是不是很有成就感?”邵玲笑言。

实验室里经常可以看到邵玲的身影。她热衷于发现病毒的致病机制。比如其如何引发宿主免疫指标发生改变,看到病毒感染后,在细胞里哪些蛋白可以表达。再通过荧光标记和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动态观察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在邵玲看来,这样枯燥的观察研究是件“很好玩的事”。

“虽然病毒治疗很难,但研究人员从未放弃。比如我们研究所就有专家在给鱼试用黄连、苦参、板蓝根、蒲公英等中草药,将中草药煮一煮拌到鱼的饲料里。甚至还给它们服用小分子等人类药物。”当然,给鱼治疗也存在难度,这是因为“人是可以口服药物的。如果将药物拌在饲料里,却没有被鱼快速吃掉的话,可能药效不佳。现在有研究人员已经在开发胶囊药物了,是不是听起来很神奇?”

事实上,除了对科研饶有兴趣,之所以能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这一领域,冥冥中的使命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透露说,这几年,各地养殖户经常会发现养了两三年的草鱼浑身溃烂,找不到病原体,这种病俗称春瘟。全国的专家学者也没对这类病的病因达成共识。“这种病通常在春季水温比较低的情况下爆发。上海也有检出过,一旦遇到就需要捕杀,养殖户的损失很大。我国是养殖大国,水产养殖占全世界的60%~70%,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水产病毒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我国水产病害频发,经济损失严重。邵玲围绕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等鱼类重要病原,系统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开发、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及病毒重要蛋白功能解析等方面的研究。她研究病毒细胞入侵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一些国内外核心杂志上,为相关病毒针对性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在研究宿主抗病毒机制时,她发现鱼类Pdcd6ip和Rhbdd3蛋白能够抑制SVCV、GCRV等病毒的增殖,并开发出了相关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新型生物制剂,室内研究证实其均能显著提高鱼体免疫应答,目前已进入多点大塘应用推广阶段。研究结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鱼类病毒病的防控、抗病毒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靶点,也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她还组织开展了上海市SVCV分子流行传播调查工作,并首次发现SVCV中存在基因组重组现象。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开发出了SVCV新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且经大样本检疫显示其显著优于目前的SVCV检测国标。

  == 扎根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一线 ==  

这些年,邵玲一直工作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一线,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及相关应用和基础研究工作。她承担了所在单位历年农业农村委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认证工作中GCRV、CEV等多个科目的认证工作,并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显著提升了所在单位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水平,扩大了在国内同级检测机构中的影响力,积极培养科研骨干。

作为“新农人”,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项,总经费300余万元,参与11项。入选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项目资助。截至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9篇,发表论文被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Journal of Vir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引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获授权4项;开发鱼类抗病毒生物制剂1个,并已大塘推广27亩。

除科研工作外,这位“新农人”还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检疫及科技服务工作。比如她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上海市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等检疫项目中SVCV、鲤浮肿病病原(CEV)、对虾虹彩病毒(SHIV)等病原的检疫工作。工作近10年来,累计检测500余批次、苗种2亿余尾、服务面积超150万亩。此外,还承担了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委托的SVCV、SHIV等病原的检疫工作,为上海及邻近省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