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博主购买“养熟号”却遭封禁,损失谁来担?
2023-12-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孕育而生,在一些用户留存量大、活跃度高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或游戏社区内,平台账号从“养熟”到交易,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部分“优质”账号甚至会经过数次买卖辗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松江区法院了解到一起因交易社交平台“养熟号”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美妆博主高价购买的“养熟号”,还未使用就遭封号,损失该由谁承担?平台账号买卖过程中又潜藏着哪些风险需要警惕呢?

  案情    买了一个20万粉丝的账号被举报封禁  

尹女士是一个刚入行不久的美妆博主,看着自己在某社交平台经营的美妆账号一直没有起色,很是焦虑,又急于进入网络营销领域从业。偶然间,尹女士认识了一位传说中的“养号客”史某。史某称自己链条上拥有已被他人“养熟”的某红书平台账号,账号不仅拥有20万左右数量可观的粉丝,还可以满足尹女士“无缝换皮”的需求——“无实名、无违规、品合号、无露脸、粉丝画像好”。

心动的尹女士当即便按照史某的报价向其分四次转账近9万元,随即史某将该账户绑定手机号更改为尹女士指定的号码,尹女士通过验证码登录账号进行了确认。商谈期间,史某提醒尹女士,账号购买后要及时更换账号名称,删除原有笔记内容。

本打算用这个账号“变现”进行带货直播的尹女士,在购买账号后的两个月期间,因遇不可抗力未能运营。期间,史某经“养号人”要求,几次提示尹女士更改原有账号头像、名称并删除原有的账号内容,尹女士却觉得立刻更名会引起平台怀疑,想等自己正式营业后,需要使用账号了再行变更。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待尹女士再次登录账号想要大展拳脚,却只看到一条“封号通知”,理由写着:账号存在“冒充搬运”行为被他人举报。

尹女士立刻向平台申请解封账号,但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申诉材料,尹女士又向举报人提出协商也被拒绝。尹女士转而不停联系转卖商史某,要求史某作为出售人解决封号问题。史某却表示,举报人不配合撤销投诉他也无能为力,还责怪尹女士没有按照提示及时更换头像名称。于是,尹女士将史某诉至松江区法院,提出解除双方买卖合同并要求史某归还购买账号钱款。

法院审理认为,史某和尹女士之间,就平台账号形成了买卖合同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史某明确承诺买卖的账号不存在违规,但是在尹女士登录账号后,却发现账号被封禁。经与平台了解得知,封号原因为他人举报买卖账号内容存在“冒充搬运”行为,同时举报人提供了自己在另一平台账号上所发布的相同内容记录,发布时间均早于案涉平台,可以初步证明交易账号确实存在违反平台要求的情形。而史某却始终无法提供证据证明,所出售账号确如自己所承诺的不存在违规行为。因为账号违规导致了被举报封号的结果,尹女士购买账号的根本目的无法实现,史某对此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经过法院主持调解,最终,双方协商一致解除了该平台账号的买卖合同关系,并由史某分期退还尹女士6万余元购买账号款项。

  法官    加大力度打击流量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  

法官提醒,买受人应重点关注平台规则与交易风险。一些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协议中明确规定禁止用户转让、售卖平台账号,买家一旦购买此类平台账号,极易遭到平台封号甚至注销的处理,涉及养熟类账号还会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一旦交易账号出现问题,买受人维权难度相对普通买卖交易高,权益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因此,买受人如需进行交易,应当充分了解平台账号交易规则与风险,防范于未然。

法官表示,出卖人应重点关注出售账号的合规问题。平台账号交易除了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相关规则以外,还应当保证账号本身不存在违规或侵权的情形,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法官认为,互联网平台运营方应积极履行平台监管职责。通过进一步完善用户协议、制定平台账号认证规则、畅通投诉维权通道,从而进一步规范平台账号的运营以及交易行为。同时,也建议平台运营方加大对流量数据造假、恶意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以实现网络新兴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