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附近”哪怕只有一平方米
“希望上海不只是18岁的学校,还是28岁的梦想和38岁的家。”这是在题为《城市脉动,青年同行》的SEA-Hi!论坛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浦东引领区规划设计分院总工程师、院团委副书记张敏清引用的一句话,这句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年轻人对上海发展的期望,也很真实地刻画了上海青年将年轻人的梦想照进现实的努力。
2022年,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拥抱年轻人、成就年轻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2023年,上海全域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街镇建设试点工作。
就在这届SEA-Hi!论坛上,一群年轻人对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进行了探讨。这个扎根于社区的非盈利组织,由一群设计师和各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的研究员组成,而他们聚到一起的理由也非常简单:如何将年轻人的需求和想法,融入上海城市的微更新,“重塑”属于年轻人的“附近”。
当时城市空间挑战赛把新华路和番禺路划为一个选区,他们决定换一种方式来讨论身边的规划,不是以专业工作者的视角来看社区可以怎样更新,而是大家用一起讨论的方式,通过街坊四邻见面会的方式讨论街区能够怎样更新。
现在,新华路变得越来越好逛了,在这条街上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小品”,既能够在社区里感受到老城区原有的风貌,同时还能感受到社区的温度。主持人秦畅说:“我们一直在感慨,这个城市的年轻人都去哪里了,他们是否关心社区呢?没想到我们到了一个老社区却能发现那么多年轻人。”
大鱼营造的联合创始人何嘉说:“我们意识到社区营造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支持系统,我们认为所有的居民自认为是新华人,那就有个身份叫做‘街坊’,年轻人会因为相同的议题或兴趣形成一个社群。”
大鱼社区营造中心成立后,核心的思考是怎么让青年不断参与其中,使之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系统。
最开始,大鱼营造的小伙伴在社区里的小院子里做午餐,邀请周边的邻居一起做饭,讨论很多议题,结果共创了社区节,来形成一种新的集体记忆。后来,在青年创新实验室框架下,营造社的业务边界得到更大拓展,青年参与到社区活动和相关事务,开始意识到他们的生活跟社区治理息息相关。在这些过程中,他们不仅成为了行动者,有的还成为了社区的主理人。
街道立了一个项目,成立一个资金池,支持主动发起创造社区的最小化行动。这个最小化行动小到什么程度?大鱼社区营造社给出了方案:一平方米。
比如一个车库,改造后有了新的用途,现在,车库正在进行一个展览,相当于新华居民对于新华生活可能性点子的展览。展览中,每张图片上都是居民提出可以做的一个个小小的改变。又比如,小店很少让人牵着狗进去,年轻的居民就设想在欢迎宠物的小店设一个装置把狗拴在这儿,顺便坐在门口喝一杯咖啡……所有的行动和这样的点子,可以在新华得到小额资金的支持。同时,我们的角色从以前为大家做设计变成收集大家的点子,把这个行动孵化出来。这样的微更新真的很微不足道,但是,年轻人的喜好和印迹就体现在其中,堆叠成城市的梦想。
杨颖/文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