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签婚前协议吗?律师建议五类人最好考虑签
2023-12-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婚前协议,又称为婚前财产协议或者婚姻协议,是指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就婚后的财产分配、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的书面协议。

日前,澎湃新闻的一场直播中披露了一组数据,一项关于中国人婚前协议意愿的调查,96.6% 的受访者都听说过婚前协议,而完全没接触过的只占3.4%。

“其实,这些年,真的来签婚前协议的数量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律所是全市最大的专做家事的律所,一年关于婚前协议的咨询量约是1000人次,签约率约为60%。只是现在人的观念和以前不一样了,对婚前协议的接纳度更高。”上海专门做家事诉讼的资深律师谭芳表示。

记者从多家律所了解到,大多数人止步于婚前协议咨询,没有真正签约的原因是怕影响夫妻感情。

  签婚前协议,增加对感情的考验度  

新老娘舅、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玉霞曾碰到一个案例,一对小夫妻要离婚,理由是男方出轨了。两人结婚时间也就一年多,既没有孩子也没有多少存款,女方工资就比男方每个月多1000元。按理说没有很复杂的财产分割。但男方主张要分割财产。

“怎么,我每个月比你多1000元,难道你还要分掉500元?”女方疑惑地问。男方说,不是分工资,是要分女方的一套价值800万的房产。原来,这套房产登记在女方父亲名下。因为在两人婚姻存续期间,丈人过世了,这就有他的份额了。按理要分掉100万。

张玉霞一开始听了这个案例也很吃惊,但转念一想,从法律上说,男方的确有权利主张分割。除非通过以下一些方式规避,一种是通过遗嘱的方式。既女方父亲生前立有遗嘱,财产由女儿个人继承;二是女方放弃继承父亲的财产,由母亲全部继承;三是夫妻双方在婚前有相关约定,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包括受继承受赠与的。

“我以往每次在做遗产继承类讲座的时候都会讲到一个案例,独生子女继承到的财产是夫妻共同财产,因为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觉得自己的东西总是子女的。”张玉霞提醒说,虽然时有人咨询婚前协议相关事项,但真正签的人还是较少。尤其是年轻人,咨询量远不如离婚时咨询财产分割的多。“有的会问婚前的房产结婚多少年是否就变成夫妻共同财产了,有的问婚前财产婚后出租的话,租金是不是夫妻共同财产,问怎么规避。但是双方一起通过书面形式签下来的比较少,主要还是怕影响感情,希望是单方面减少风险。”

上海市女律师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市凌云永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秀华的观点与张玉霞不谋而合。她认为,近年来,婚前协议这件事知晓度的确是提高了很多,除了财富增加,婚姻变数增加等客观需求原因存在之外,普法宣传也功不可没。“但真正在签这类协议的时候,因为很难平衡强弱势双方的权益,增加对感情的考验度,所以往往会被搁置。大部分来访者仅仅是思量或咨询一下,同时了解一些对应替代措施。初婚再婚人群都有咨询婚前协议的。很多极端个案,的确影响了人们对婚姻的信任度。”

她指出,许多人对婚前协议的理解有些片面,在我国法律实行夫妻财产共有制的基础上,婚前婚后的财产取得是有明确的时间界定的。并不因为对婚前财产进行了公证,就好像贴上了标签,给财产进行了划分。其实婚前协议最核心解决的是夫妻婚后财产的归属问题,比如约定为分别制,即通俗所说的婚后财产特定部分AA制或者全部AA制等。

  年轻人如何看待婚前协议  

那么,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对婚前协议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记者做了一个微调查,随机访问了10位80后到95后的青年男女。

85后罗小姐不反对签婚前协议,因为“如果双方都有负债,或者对方是离异带娃。那签了,对方也安心,自己也省心。”

80后魏小姐的观点是不签。“假设对婚姻、对方、对方家庭有疑问的话,双方可以选择同居不结婚。婚前协议的有效性低于现行法律的有效性,想避免麻烦,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领证。当然如果遇到真爱了,根本不会想到签什么婚前协议。那是对爱情的亵渎。搭伙过日子,才会想签婚前协议保障自己吧。但即使如此,该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是不会少的。很多人是既想得到法律的保障,又不想承担离婚的后果。”95后施小姐也选择了“不签”,“感觉没有太多法律效力,而且感觉互相信任最重要。”

还有几位表示要视情况考虑。比如80后程小姐认为,结婚早估计不会签,因为本来资产很少,结婚晚应该会考虑签与不签哪个对自己更有利。95后李小姐同样秉持“看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能更好保证自己的财产增益,才决定是否签署。比如现在我存款比我男朋友多许多,但他固定资产比较多,我要看下是签了对‘保留我已有存款+分他固定资产’的利弊性,再考虑签不签。”

“婚前协议是对人性考验的一份法律保障。有感情不代表不会发生问题,所以可以说这是法律的最终保障。”90后史女士表示,不过婚前协议的具体内容也是一场博弈,双方的经济基础是否相差很大,具体如何签订才能让双方满意等,往往需要律师来帮忙处理。但涉及到具体的每对情侣结婚时要不要签,双方会不会因为要签而内心疙瘩,破坏感情,存下隐患,要看双方的感情基础如何,这也是一种感情上的博弈。

男生的观点也分成了三派。85后纪先生和95后董先生的态度很坚决,“不签。”董先生给出的理由是“如果考虑结婚那一定是双方各方面都了解清楚的情况下,签协议就担心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其次是现在大家法律意识也都很强,各种消费都是电子化的、都会留痕,即便离婚重大财产也会有比较清楚的分割依据。”

80后丁先生观点都是中立,“不主动签,也不拒绝签,尊重对方意愿。”80后龚先生认为要视婚姻模式决定。如果是比较传统的婚姻模式就没必要签。如果是比较特殊的婚姻模式,比如说丁克,那就要签。

90后林先生觉得需要签,一方面是自己对婚姻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就是保全资产。90后张先生也认为凡事预者立,不预则废。“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毕竟当下社会环境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契约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

  有五类人极其需要婚前协议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夫妻可以在结婚之前将婚前财产以及婚后所得的财产全部或部分归各自所有,这为婚前协议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婚姻家庭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家与家律师事务所主任谭芳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律师因为是全市为数不多的主做婚姻家事律师服务的,所以样本量具有参考性。“我们每年咨询婚前协议的人次是1000多次,其中约有60%签约。迄今大概做过一万多份婚前协议的签订。这些年其实每年的签约量没有太大变化。但现在的年轻人相较10年前对婚前协议的观念发生了些许变化。一些人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意思。10年,我们帮助当事人签婚前协议需要找各种理由。这些年发现越来越容易了。这是因为一些年轻人从小在AA制环境下长大的,因此对婚前协议的接纳度增高了。以前父母也不太能接受,现在部分父母也觉得理所当然。”

不过,谭芳所在的律所接触到的签订婚前协议的客户主要还是高净值客户。她认为,普通人未必要签订婚前协议,但有五类人可以重点考虑签署。第一类是男女双方财富悬殊,或者收入差距很大。比如男女一方有公司股权,或者其在父母的公司有股权。根据法律规定,婚后股权投资收益都是夫妻共同财产,万一未来离婚会影响公司稳定。一般家族企业的掌门人也不希望子女婚姻影响企业稳定。

第二类是再婚家庭。谭芳分析说,比如有的再婚夫妻结婚20多年了,一开始相安无事,但后来为了双方各自的孩子长大后买房花销大小,谁的孩子接班企业等问题闹矛盾的不少。这种情况建议能签署婚前协议。“对再婚家庭,我们会建议夫妻双方成立共同生活基金。每年拿一定比例或数字的钱充入基金。比如约定工资收入50%归个人所有,50%共有。我们很少劝他们把婚后的钱守得牢牢的。这样不利于婚姻稳定。”

第三类是涉外婚姻的家庭。谭芳介绍说,这是因为各国法律规定不同,有的国家是适用分别财产制,有的国家适用共同财产制。如果婚前没有约定,日后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第四类是家庭成员结构复杂的。比如祖辈、父辈和子女财产混在一起的。或者养父母、继父母等财产混同在一起的。

第五类是口头的AA制婚姻,倘若没有形成书面协议。日后也容易发生纠纷。

她还提醒说,如果签署婚前协议的话,最好对债务归属也做个约定,比如如果双方没签字的情况下,债务仅属于签字方的。

“但并非每对夫妻都适合签婚前协议。我们会评估对方的接受程度、教育背景、性格特征等。如果不合适的直接劝退。在正式签署时还要设计不伤感情的技巧。因为签婚前协议的真正的目的是婚姻幸福,而非产生隔阂。”谭芳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