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困境家庭青少年提供云陪伴,00后志愿者线上教学“爱相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
家住浦东浦兴路街道的初中生小飞(化名)今天准点上线,因为他跟储老师约好了线上学习。
“今天很冷,注意保暖。”储老师上线后,没有立刻开始上课,先是叮嘱了一下。
储老师名叫储洁欣,是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也是上师大数理义工队一名青年志愿者。储老师除了线上补课外,还有“云陪伴”。
// 一对一线上教学陪伴“留守儿童” //
小飞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外婆,所以平时没有人监督他的学习,也缺少精神上的关心。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关注到浦东新区困境家庭青少年需求,开展了“云陪伴”困境家庭青少年线上支持服务。通过社工动员社区、高校及社会力量,组建“云陪伴”关爱困难家庭青少年志愿服务团队。
去年7月,社工向社区征集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统一汇总后给到了上师大数理义工队,义工队在本科群里进行教员招募,储洁欣立刻报了名,通过面试后,联系上了小飞,并加了微信,双方约好了周末的辅导时间。那个暑假,“师生”俩相约互联网。
第一次线上“见面”时,小飞发了一句“老师好”,储洁欣用网络语言回复“halo”,一句“接下来你在学习上有什么不太理解的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一对一教学是通过“网上会议室”进行的,学生把摄像头对准桌子上手和纸笔所在的位置。“网上会议室”屏幕当中还有一块电子白板作为展示教学内容和题目的区域,储老师会在上面发布手写的解析。完成30到40分钟的教学内容后,会有一段学生答疑和做题的时间,来检验学生当天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储老师也经常会停下来问问学生有没有理解。
小飞当时正要升初二,数学是薄弱环节,储洁欣就对整个初一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查漏补缺,并且对假期作业进行辅导。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怕小飞新学期跟不上,还专门对他进行了一些初二知识点的预习。
“教的过程中,会存在某个新的知识点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点作为基础,但他之前的基础并不牢固,导致无法快速掌握新知识点。一般这个时候,就需要花费时间带他重新回顾以前的知识点,做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储洁欣表示,“现在我已经帮他打牢了基础,预习到了后面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的自学能力一直在提高,很多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可以在预习中熟练掌握,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在增强,会主动去探究一些课本以外的内容。”
储老师仔细教,小飞认真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飞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他的成绩在班级由原来的下游转为了中上游。
// 教学、陪伴渐渐从线上转为线下 //
短短一年多时间,储洁欣就已经带教了4个学生,教学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眼下,教学逐步从线上转为线下。
储洁欣自己也有个弟弟,所以她更像是个大姐姐。由于跟学生距离比较远,所以除了“网上会议室”教学之外,她还加了学生的微信,平常除了沟通学业上的问题,学生们还会跟她聊聊学校里遇到的事情,跟同学有了小矛盾也会向储老师倾诉。这个时候,储洁欣会像姐姐一样开导学生,提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偶尔有不会的课题,学生们还会打电话向储老师寻求帮助。
“我现在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储洁欣认为,疫情期间线上更加安全,也更加方便,但线下教学能更好地发现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是真实掌握了还是处于半知半解的阶段。而且,线下也会跟学生关系更加紧密,会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云陪伴”项目组织方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是中国大陆第一家非营利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其发挥专业优势,由社工带领志愿团队一起,通过“线上陪伴、线下关爱”的双轨制开展陪伴关爱服务,通过“云陪伴”“青苗热线”“暖心树洞”“21天线上小打卡”等形式丰富的服务内容,回应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
在“云陪伴”服务中,项目组链接社区、企业、高校等不同场域的社会资源,满足青少年的不同需求,成功组建了一支130人的“云陪伴”关爱志愿者队伍,通过与上海商学院财务金融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上海师范大学红苹果慈善义工队数理学院分队共建,扩大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人数,形成了一支相对固定的志愿者团队。
截止到2022年12月底,共服务2325人次,为青少年提供日常陪伴、学业支持、情绪疏导等服务。
“‘云陪伴’这个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储洁欣说她以后想成为一名老师,所以在这个项目中获取到了难能可贵的教学经验,锻炼了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积极奉献、勇于承担、投身教育行业的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