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长恨歌》,上海的韵脚刚刚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作为整部戏的讲述者,随着高博文评弹唱腔的演绎,吴侬软语之间,1940年代的上海大幕徐徐拉开……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正在热演。
一场繁华上海的遗痕旧梦重现舞台,一幅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新老上海的风俗画卷在舞台上徐徐展开。跨越三个时代,命运多舛的“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展现在观众面前,27万字小说的精华浓缩在了剧场里的三个半小时。台上一众实力演员生动演绎出了王安忆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演员们全程地道的上海话对白则让台下的观众更添一份亲切感。本轮《长恨歌》将上演至2024年1月7日,由于观众反响热烈,再次加演两场,共17场演出票目前已几近售罄。
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编剧赵耀民,导演周小倩,舞美设计徐肖寰,作曲陈祺丰,上海话语言指导钱程,剧中的王琦瑶由刘晓靓饰演。原汁原味的上海话表达,仿佛为这部文学作品生出了“翅膀”,在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中、会心一笑之中,剧情的发展逐步推向高潮,也把时代背景下一个女人一辈子的选择、生活遭遇一帧一帧摊开在观众面前,或笑或哭,舞台内外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3.5小时不知不觉间流过,仍然让人意犹未尽。一位上话资深观众向记者表示:上海话版《长恨歌》是他最喜欢的一个版本。沪语表达不疾不徐,吴侬软语,观众也是戏中人,听岁月说书,道无尽春秋。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的导演周小倩表示:“小说《长恨歌》曾获过茅盾文学奖,不仅仅说明它文字的优美,关键在于它的内涵很有力量。这一次,我们在上海做一个用上海话演绎的舞台剧,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欢迎更多的人走进剧场,感受上海话版《长恨歌》的魅力。”
此次《长恨歌》的舞美设计出自徐肖寰之手。徐肖寰从小在石库门长大,对上海的弄堂有很深的感情,在设计中他诠释出了他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舞台上方波浪形的屋顶,多媒体投射出的老虎窗,极具上海石库门的特色。大片斑驳的墙面,配合灯光和多媒体的运用,以及音乐的烘托,更凸显了剧中人物悲凉的底色。台上设置的三个转台好似钟表的齿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增强了舞台的流动性。核桃木欧式家具、煤球炉、缝纫机、热水瓶等大大小小的道具年代感十足。
剧中的服装皆为演员度身定制,展现了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上海人的服饰特色。三个半小时里,观众完全沉浸在王琦瑶的故事中,穿梭于老上海的三个时代,仿佛回到了旧时光里,感受了一场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悲剧。
《长恨歌》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讲述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交织着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从细腻动人的文字,到话剧舞台的生动诠释,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舞台剧《长恨歌》首轮演出于2003年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此后每一轮演出都是一票难求。首轮演出至今二十年,每一轮演出除了不断打磨剧本,在舞美设计、音乐、服装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尝试调整、寻求新的突破。
二十年来,一场场演出,一个个演员,定格着所有陪伴着它的人的记忆。今年,《长恨歌》启用全新剧本,并首次以上海话演出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用上海话演绎上海的故事,把《长恨歌》这部经典小说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展现给更多观众,把故事中的精神内核传递出来是主创们所追求的。同时,这一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上海话版本的舞台剧,希望通过演员们的生动演绎,传播标准的上海话,传承地道的上海地域文化,也呼吁更多人重视传承和保护上海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