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00后的心愿是救救衣服、帮帮他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
2001年出生的曹水心今年7月份毕业,就读上海政法学院学习监狱学(社区矫正方向)专业的他没有找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加入了松江区爱心“衣救”二手衣物的资源化项目。
在曹水心进入前,这个项目的人员年龄层次偏大,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他的到来无疑给这个已经成立10多年的项目注入了新鲜血液。曹水心的心愿是施展拳脚,联合更多的大学生救救衣服,帮帮他人。
受环保问题触动,投入衣救项目
前不久上海遭遇了极寒天气,曹水心忙得脚不点地。“前几天,上海的气温跌到了零下,需要衣服的市民明显增多了。我就和小伙伴一起为他们送衣。”
曹水心工作的地方位于松江区一个偏远的园区,这个园区一楼的仓库里堆满了白色麻袋。此时此刻,曹水心在往一个麻袋里拼命塞衣服和鞋子。“这是给一个十几岁的小朋友的,父母离婚后,他现在没有人照顾。”
走出仓库,来到办公室,简陋的展示柜上陈列着大学生们巧手改造的布包、帽子、地板袜等,甚至还有用绒线织就的一盆创意绒线花。
曹水心和“衣救”的缘分始于大学期间,有一次,他看到学校招募志愿者的海报,出于好奇报名加入了社团。学校里的女生经常会捐衣物,给有需要的人。
在从事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曹水心对这个项目的认识加深了。“这是一个民生问题,从小处来说,二手衣服被再利用;大而言之,环境保护是人类终极的社会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超10亿吨的旧衣服被丢弃,产生2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触目惊心。衣服生产的过程会涉及各种碳排放,比如砍树、养羊产生的二氧化碳,再到衣服制造的过程中,染色、洗涤等也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如果是化学面料,降解要花费上百年。”
在参与爱心义卖、手工创意的过程中,曹水心的想法也发生了转变,希望能成为长期志愿者。一方面他家里原本就崇尚节俭,他有件衣服从初中一直穿到大学也舍不得扔。另一方面,他觉得衣救项目非常有意义,不单单是拯救衣物,拯救地球,更能切实帮助到一些人,比如贫困地区的学生、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低保家庭,等等。
“小曹,愿不愿意加入我们?”今年7月的毕业季,爱心家园秘书长方林芳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欣然接受。
“我们这个项目非常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我本身就是00后,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一起参与进来。”曹水心告诉记者,自己希望举办一些有活力、切合潮流的活动,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温室效应已经导致北极冰川逐渐融化,你看上海今年冬天的气温忽冷忽热,一周经历春夏冬。”
希望将衣救和非遗结合起来
作为目前爱心衣救项目实际负责人,曹水心需要定期策划活动、现场维护秩序、指导志愿者落实各项事宜,一个人要担负方方面面的工作。
最近,曹水心无意中了解到,在黑龙江光和木头相关的非遗就有100多个,但当地没有年轻人去传承。这给了他一些灵感。“明年,我靠会陆续开展创意设计活动,比如按材料去区分开展牛仔、纱布主题的活动。又比如结合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松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活动,将衣救项目和非遗结合起来。”
衣救项目的工作重点,一个是回收企业、个人捐赠的衣物,另一个是发放衣物给需要的市民。
目前,衣救项目收到的市民捐赠的衣服主要来自上海,但也有一部分来自外地,最远的是家住甘肃的市民打电话称想捐衣服,因当地没有回收旧衣的公益组织,想要邮寄到上海。
曹水心说,泖港那里有家做羊毛衫的工厂关张了,收旧货的一直盯着老板,但老板不舍得卖掉,最后全部捐给了衣救项目。“我理解这位老板,坦白地说,这些衣物卖钱也卖不了多少。最后他捐给有需要的人,精神上得到慰藉。”
至于发放衣物,则根据各个街镇和部门的需求,还有零星的求助。
曹水心介绍,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募捐收到的衣服消毒后分类整理、再进行创意设计改造,将衣服发放(包括上门、定点、集中)给社区弱势群体和一些特定服务对象。当然,还会有一些关爱工程的项目。比如,志愿者会将从高校募集来的军训服免费发放给中铁局的建筑工人,这些军训服都比较厚实,适合今年的极寒天气。去年郑州水灾,项目也捐赠了不少衣物。
成为专职工作人员后,曹水心也对这个项目发起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 2012年12月26日,松江区爱心“衣救”二手衣物的资源化项目正式启动,项目通过多种途径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和募集衣物47万多件,并将清洗消毒、归类整理好的42万多件衣物挂上爱心“衣救”商标通过集中发放、定点发放、上门发放等方式,赠送给敬老院、阳光之家、农民工学校、工地、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将那些不能使用的废旧衣物进行二次创意改造,29万多件创意改造作品用于人们日常生活。该项目得到了市、区民政局,福彩公益金,松江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志愿者的支持,迄今共计有60603人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合计志愿服务时数达25万小时。
未来将打造高校品牌工作室
每一件旧衣都曾是新衣,它们也许是千挑万选后才纳入衣柜,有的则伴随了主人年年岁岁的回忆。“看得出来,不少来捐衣的人都很宝贝他们的衣物,觉得扔了可惜,有的提出改造一下,比如换下衬衫领子,有的提出来一定要清洗消毒送给有缘人。”
曹水心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已经在高校中成立了近10个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包含数千人,一年会开展10余次创意市集。但他还不满足,“现在每次开展活动都要招募志愿者,专业能力相对较弱,我理想中的状态是有固定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接下来会考虑在松江大学城的各个高校成立工作室,打造校园品牌。我们还会继续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发掘一些擅长做衣物改造的设计师。衣物改造的工作量很大,我们需要大量的大学生参与创意改造衣物。”
有的服装店在换季时会大批量捐赠衣物。这些新衣服往往会放到慈善超市里爱心义卖,或者由定点家庭凭票领取。让曹水心忍俊不禁的是,每次到陌生的地方发放这些衣物的时候,有的阿姨一开始会说,没人会要这些二手衣物,但最终还是会淘到自己心仪的衣物。
“我还提倡多用手帕少用纸巾,为此,我们的爱心衣救项目还购买一些精致的布料,希望手帕风重新吹起来。”曹水心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