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墙开放、文明实践,上海更添“公园城市”气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截至今年底,上海已有118座冠以“文明牌”的公园。这是记者从今天上午市绿容局联合市文明办召开的2023年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建设工作总结部署会上获悉的。此外,今年全市共完成附属绿地开放59处,“破墙开放”的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项目总量达到80余处,市民得以共享的绿色空间再度扩容。
“十四五”末4成公园为“文明实践公园”
在古猗园,“青廉说”“猗园小贡生”“社会大美育课堂”等群众便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载体向市民展开,聊天式宣讲、互动式答疑的宣讲活动,全年共开展82场,覆盖4100余人。2处理论读书角、3处文化空间“美术新空间”“我嘉阅空间”“我嘉秀空间”,则以微视、微镜、微片等方式带来沉浸式体验,让这个古典园林成为了群众家门口的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
据介绍,古猗园还组建了3支共125名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定期开展“家庭养花指导”“江南丝竹演出”“古猗墨庐义务书法教学”等便民服务。对于“公园+”主题功能的拓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如依托非遗主题公园建设,举办新春游园会、荷花睡莲展、秋季非遗展示月等活动,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品牌项目。结合“+高校”,与上海工艺美院、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等开展江南文化讲坛、美育体验课程,所开设的“一颗莲子的奇妙旅行”科普课堂走进学校、社区、家庭,全面拓展服务维度、延伸服务触角。
在今天的会上,记者了解到,作为上海创新打造的文明实践“一圈一带一群一园”格局中(“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五个新城”文明实践群、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的关键一环和重要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建设在发挥公园绿地覆盖全市、融入群众生活场景的优势,广泛开展理论传播、文明游园、文明露营、文明养宠、文明餐饮、生态环保、科学普及、便民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生态价值和文明价值的双向转化。截至2023年底,经申报推荐、专家评审、实地验收和社会公示等环节,本市已命名授牌2座“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公园”、10座“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公园”、106座“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
在滨江文明实践公园,推进滨江岸堤彩绘、一墙美术馆等文化项目,在炮台湾湿地公园将开展长江三万里穿越、长江自然小讲师培训等科普项目……这是宝山区绿容局即将展开的工作。据悉,接下去,全市还将力争2024年新增2~3个“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公园”、10个“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公园”以及若干个“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到“十四五”末,将纳入到本市城市公园名录中的40%的公园建设成为“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
新增“破墙开放”绿化新空间59处
临近岁末,记者还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今年全市16个区(含临港新城)共完成附属绿地开放59处,超额完成年初建设目标,其中改造成口袋公园13个、开放附属绿地面积41.6万平方米、拆除围墙1980米,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项目总量达到80余处。
近年来,上海启动实施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充分挖掘社会绿色资源,提升城市道路沿线绿视率,同时致力于打造更多让市民可进入、可游憩、可观赏的绿色生态空间,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等单位建成了一批典型开放共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开放效果。
2023年,辞书出版社(静安)、长宁图书馆(长宁)、228街坊(杨浦)、青浦游泳馆(青浦)、奉贤区政府(奉贤)、金山电力公司(金山)、大承实业公司(松江)等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精品项目实现全面开放。
梧桐树、咖啡馆、潮流店、茶屋沿街而设,专属的城市道路记忆由此打开。位于北京西路与陕西北路转角的辞书出版社,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花园内绿树成荫。树叶的婆娑声让场地富有可阅读性,此次开放不仅延续了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更是保留了大部分现状良好的大乔木,让人们可以在同一棵大树下乘凉,同时增加了金叶箱根草、玉簪、穗花婆婆纳、‘无尽夏’绣球等花境植物,打造了一个静谧、多彩的花园。
作为“家门口的好去处”,228街坊对周边居民来说是个有独特记忆的地方。周边环境以社区文化及居住为主,绿化呈规整式乔木和集中式花径布局,保留了中心大草坪等原有风貌,种植樱花、梧桐、香樟,地被搭配金叶石菖蒲、玉簪、大麻叶泽兰等植物,最终形成上木有序、下木繁盛、疏密有致的绿化景观面貌。
奉贤区政府自拆围墙,将附属绿地重新改造提升,24小时面向全社会开放。绿地内保留了长势较好的银杏、广玉兰,新栽蓝雪花、五色梅、欧石竹等色彩鲜亮的地被,结合特色道路铺装,构成一幅名为“琴键上的乐章”的生动画面,步道旁还设置了休憩坐凳,方便市民驻足观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