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土地上有一群可爱的上海医生!上海援摩医疗队48年薪火相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国有界,医无疆。1963年,中国开启医疗援外篇章:当年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首支医疗队,上海参与组建任务。作为我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1975年起,上海开始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截至2023年,上海共派出援摩医疗队196批,医疗队员1973人次。
近年来,一批批接棒者续写着中摩友谊。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有3名个人和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作为集体分别获得表彰。其中,3人分别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普外科主任医师沈东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疼痛科主任医师张建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一婧。
◇ 收获最珍贵的“吻手礼” ◇
援摩医疗队驻点除总队部位于首都拉巴特外,大部分医疗点在山区、沙漠附近和内陆,地理位置偏远,且医疗队驻点医院人力资源匮乏。上海医疗队主要负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普外科副主任沈东杰是182批沙温分队队长,于2019年至2021年援摩。沙温属于上海援摩的八个驻点之一,当地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摩洛哥饮食偏甜,加上当地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还会增加肠梗阻、胃穿孔患病率。处理急腹症患者是沈东杰最主要的工作。
一个很冷的深夜,沈东杰正准备休息,手机响起,电话那头是急促的法语,沈东杰三步并两步冲到急诊。眼前是一名消化道穿孔患者,在国内,遇到这样情况,外科医生会选择立即手术。但在这里,问题变得棘手——当晚没有麻醉医生值班,没办法施行手术。
沈东杰当即决定,将病人转至50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请求给予急诊处理。然而两小时后,他的电话再次响起,那名患者转去的医院因为没有重症监护病房,竟被送了回来;与此同时,当地麻醉护士认为这名患者当下没有急诊手术指征。看着患者痛苦的神情,沈东杰先将患者收住入院,密切观察。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没有肠外营养,只能靠葡萄糖水维持,没有胃肠减压设备,他只能临时从自己带的医疗物资里找一个负压球接上,一切处理完毕,天色渐亮……在沈东杰不眠不休的照料下,患者的各项指征渐趋平稳。
出院时候,患者很感激,尽管语言不通他握着沈东杰的手,献上摩洛哥最珍贵的吻手礼。
◇ 摩洛哥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
此次获得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的80后医生张建海,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塞达特省相当于国内的一个县级市,它在摩洛哥虽然算不上偏远地区,但与国内相比,基础设施差距很大,除了硬件条件不足,医护人员短缺更加严重,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也非常低。
初到摩洛哥的医疗队员们,往往要“过三关”:语言关——英语普及率低,大多数当地人主要说阿拉伯语;生活关——早些年生活条件不理想,蚊虫多;饮食关——是个“美食荒漠”,蔬菜以根茎类为主……
关关难过关关过。“条件艰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甚至当地医院提供的医疗器械,都有不合格的。”张建海回忆说。
援外期间,张建海不仅高质量完成了1500例麻醉,还做了很多事:组织针对当地华人的健康义诊,开设分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编写阿拉伯语、法语、英语等多语种科普手册,创建分队“巴林特小组”,舒缓队员情绪,同时自发向当地贫困小学捐赠文具。今年秋天,摩洛哥突发地震,赛达特分队震后组织队员自愿献血,充分彰显了医疗队大爱无疆的精神。
在东方医院马良翰医生的心中,摩洛哥是他的第二故乡。2001年至2017年14年间7次援摩,马良翰凭借小小银针,用一次次的精湛医术征服当地百姓。两年援摩结束,马良翰完成任务返沪,时隔一年的2004年,他二度报名,一待又两年;2007年,他三度报名,并决定将余下职业生涯献给摩洛哥。这一待,就是十年。
马良翰说,摩洛哥的经历对他来说很珍贵,与其说他带去了医术,不如说这段经历成为他职业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一批批接棒者续写着中摩友谊 ◇
最初的援摩队员,至今已是两鬓斑白,甚至退离了工作岗位,但薪火相传,新一代青年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在摩洛哥续写无私大爱。
来自上海市卫健委的统计显示:48年来,上海共派出196批援摩医疗队、1973名队员,共诊治门急诊患者583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2万人次。
80后的李一婧,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是第190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队长。中国援摩医疗队在这个小渔村驻扎已有30年、18批医疗队。这里是一个纯中医的站点,当地人对中医很认可。李一婧在这里感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门诊经常要看到下午两三点,不仅本地医生的家属会来看,还有病人大老远从其他地方赶来。
当地一名空姐怀孕后出现面瘫,没办法工作,慕名找来。经每周两次治疗,空姐的面瘫逐渐改善,重返岗位。为此,患者特意委托自己的中国朋友,在中国的购物网站定制了一面中法双语锦旗。“这还是我第一次收到外语书写的锦旗。”李一婧说。
1975年至2023年,一代代医疗队员用仁心仁术浇灌着友谊之花。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先生在会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罗蒙时,高度评价了上海的援外医疗工作:“你们万里奔赴,跨越山海,诠释医者仁心,不仅为摩洛哥人民带来健康,更是用医术架起中非友谊桥梁,很好地践行了‘大国担当’”。
李一婧在获得这份荣誉后表示:“这不仅是一份极大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希望未来可以把中医诊疗技术带到全世界,用医术架起一座国际友谊的桥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