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绣娘陈碧娴:让“千年苏绣”活起来
2024-01-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一门传承两千多年的手艺能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扯上什么关系?在上海的北郊,嘉定马陆,一位90后传承人正在让苏绣绽放出新的光彩——用AI生成绣花花样,在直播间里为年轻人讲解技巧——绣娘、火箭、人工智能、非遗传承,魔幻而又理所当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身为“苏绣世家”的第四代传人,阿紫与苏绣结缘已有二十余年,不仅继承了家族的精湛技艺,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平衡,让苏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工作中的阿紫。

  90后巧手传承“千年苏绣”  

“要观赏这幅作品,得关上灯。”在嘉定苏绣非遗实践基地,阿紫为我们展示了她耗时半年绣制的“骏马图”。在房间陷入一片漆黑前,阿紫晃了晃手中的小手电筒,随着光影的流动,黑暗中的“骏马”开始焕发出不同的神采,或飘逸,或神骏。手电的光线仿佛带我们进入一个梦幻的世界,而在余光之后,是阿紫影影绰绰的脸和微微扬起的嘴角。

阿紫工作室简直就是一座小型的苏绣博物馆,漫步其中,不难感受到阿紫对苏绣深深的热爱。

阿紫本名陈碧娴,是土生土长的嘉定人。七岁起便跟随外公、外婆学习苏绣,擅长用捻针结合齐针的组合针法,绣制出水墨的质感。“小时候的小兔子围兜、小衣服都是外公绣的。”阿紫告诉记者,当年的花样现在还在她的文件夹里,每一张她都视若珍宝。

苏绣绣娘都有一个“绝活”——劈丝:用两手捏住细线的两头,用手指勾住线的中间,根据不同的粗细需求将它劈成许多更细的丝。最细的那根丝,几乎到了肉眼难以辨别的程度。直接看或许还不直观,但是当阿紫把细分成1/512之后的细丝排列在黑色绸缎上时,你或许就会惊叹于什么是“纤维的艺术”。

“来来来,试一试,苏绣很简单的。”面对那些对苏绣好奇的面孔,她总是这样笑眯眯地“安利”着这项非遗。进博会上,阿紫和嘉定苏绣在非遗会客厅大放异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记者被苏绣吸引,纷纷在穿针走线中体验中国传统非遗的独特韵味。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嘉定的非遗项目是苏绣。”她笑着说。原来,嘉定的苏绣技法源于传统苏绣。苏绣发源于姑苏,主要流行于江浙沪一带。自1958年划分至上海后,嘉定地区保留了苏绣的传统工艺,改革开放后,嘉定苏绣受到陆俨少绘画的影响,渐渐形成独有的水墨风格:用刺绣模仿出水墨的质感,呈现笔断意连的效果,以绣出不是画作,胜于画作的作品。

阿紫的苏绣作品。

  “AI入画”焕发苏绣新魅力  

“花随玉指绽放春色,鸟逐金针羽翼丰满”,这是对苏绣绣娘技艺的精彩描绘。许多苏绣珍品细节之巧夺天工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若非瞪大眼睛仔细辨认一番,甚至难以辨别出这到底是画还是刺绣。这种高超技艺的背后,是绣娘们深厚的绘画功底。她们以针作画,将绘画的艺术美感和刺绣的技艺完美结合,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但是,苏绣的题材只能囿于工笔花鸟、水墨山川吗?这位90后绣娘显然有不一样的想法。“苏绣延续两千多年,如今这个行业还在,它就会跟新时代产生碰撞。比方说现在画花样,我可能会用AI来制作。”她告诉记者。

她最近正在手工绣制一幅由AI创作的长征五号航天图。同时,在过去两千年中尚未被绣针穿引过的新题材也在“呼唤”着阿紫,比如浩渺的宇宙星空、广袤的非洲草原。“将这些元素与苏绣技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这在我看来,是以前无法想象的。”阿紫说。她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扎实的技艺,为苏绣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苏绣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

据了解,阿紫不仅继承了外公所传授的精湛技艺,还在不断探索创新之路上创造出叶套绣法、建筑精微绣法等独特技法。她甚至能将直径1毫米粗的丝线劈至0.015毫米,并用这些极易被肉眼忽视的丝线绣制出精细入微的细节呈现。所谓“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堪称苏绣界的“微雕”。

无论是简约雅致的水墨风《麻雀》,还是活力四溢的《猫戏图》,抑或是古朴纯真的《九色鹿》,从这些作品中都能窥见这位90后传承人对苏绣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她巧妙糅合了传统平针绣的细腻与乱针绣的灵动,同时汲取嘉定织造的精湛工艺与色彩美学,使得针法在交织中呈现独特的变化与角度,色彩层层叠加,绣制出如编织、如竹刻的具有光纤凹凸质感的作品。独有的叠绣针法,色彩交织层叠,明艳厚重,令人赞叹不已。

通过苏绣,阿紫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针一线”串起文化交流平台  

在苏绣跨越两千年的漫长时光里,针,穿引的是故事;线,牵连的是情感。阿紫认为,她手中的针线不仅为了创作出精美的绣品,更是为了传承千年的文化与智慧。

各种推广方式是她自己的“玩法”,而千年传承的文化则是她的“内核”,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文章一开头的那些跨界组合。作为新一代的苏绣传承人,阿紫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苏绣,同时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她说。

多年来,阿紫也一直坚持在高校开展苏绣课程,并在公共文化场所举办个人作品展。此外,她还与国外品牌合作,设计绣制周边产品。她的作品曾在进博会上展出,并作为国礼走出国门。

有一次,阿紫遇到一位绣花手法异常娴熟的塞尔维亚的记者,便忍不住上前交流:“你这绣得太不像是一个生手了,这怎么绣得这么好?”经过一番攀谈她才发现,原来对方竟然也是一位绣娘,这次来到中国,就是想看看中国的文化,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中国的绣娘。“我们聊了塞尔维亚的刺绣,”阿紫回忆道,“洋绣娘”告诉她做刺绣特别解压,“我特别开心,后来我俩就一起绣一件作品。”

这几年,阿紫坚持在全市范围内为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教授苏绣技艺,让他们能够掌握一门赖以为生的手艺。阿紫的工作室与妇联合作,每周五晚上都为失业的女性、全职妈妈和刚退休的阿姨免费提供苏绣课程。经过培训,她们可以顺利上岗就业。“至今,我们已经成功培养了11名绣娘。”她骄傲地说。

“如今,嘉定的苏绣已经成为我们地区的骄傲。我深信,只有嘉定人才能绣出最具嘉定特色的苏绣作品。因此,我希望能够鼓励更多嘉定人投身到苏绣事业中来,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璀璨的文化遗产。”阿紫说。

在她的备忘录里,密密麻麻的排着苏绣的课程和活动。新的一年,她继续和手中的针线一样,忙得停不下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