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一个青年电影人的变与不变
2024-01-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2019年6月,已经联合执导了沪剧电影《挑山女人》的“准90后”导演蓝天,带着新项目《幸福里》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单元,当时他一直在强调这部沪语电影里有上海的场景、人物和语境,是一部有纯正海派气质的“上海电影”。创投单元导师中一位著名导演打断了他的话,“你不需要去强调它”。这个剧本最终获得了创投单元的“ARRI国际特别关注奖”,但当时的蓝天并不能完全理解导师的看法。

“多年以后直到这部电影杀青了,我终于明白了那句话的意义,”近日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蓝天导演说,上海这座“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最著名的城市精神就是海纳百川,“电影创作的精神和这个城市的精神完全一样,在创作上我特别不希望自己成为狭隘的人。如果导演有‘执念’,只用某种形式,那就会成为桎梏——好电影的内核只应该是能和观众产生共鸣。”

两度金鸡奖荣耀后

不忘原来的电影梦

和很多身怀电影梦的导演一样,蓝天一直期待着能完整展示自己理念的电影作品。“我最想拍的是类型片,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最喜欢的就是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说,这部电影是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个商业化类型的视觉表达,内核却是一个非常艺术的故事。外行能看看热闹,商业的部分能抓住广泛的普通观众群体,内行又能看到门道,让真正想去理解它的人再去深入探究它的内核。”

众所周知,如今拍一部商业类型片成本很高,对一位年轻导演来说,想要得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蓝天没有急功近利,他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我就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可能性。”蓝天说。在国外留学时,蓝天除了专注于电影本身,对百老汇的舞台剧也有不少的研究。2017年,导演汪灏受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的委托拍摄《挑山女人》——一部根据沪剧名家华雯主演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沪剧电影。蓝天受到邀请,参与联合执导。

“戏曲电影并不是舞台剧的纪录,它的核心表现形式还是电影。”蓝天告诉记者,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他还是有点“野心”的,试图在这个领域进行一些年轻化的创作,“让更多我的同龄人或是比我更年轻的人来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当摄影机直面华雯老师时,蓝天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位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大家在镜头中散发出的艺术魅力,让他明明白白感受到了传统戏曲在电影中与舞台上截然不同的韵味。剧组在这部电影中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比如保留传统戏曲讲究的手眼身法步,某些时候我们会去选择抓她的局部,当演员一个眼神很动人时,镜头画面就只专注表达演员的眼神。这样的尝试后来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蓝天说。

当蓝天带着剧本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后半年,《挑山女人》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得了“最佳戏曲片”奖。这一成功也让他和汪灏导演再度受到传统戏曲界的青睐,苏剧传习保护中心邀请他们执导了著名苏剧艺术家王芳主演的苏剧电影《国鼎魂》。2023年,同样的“二度梅”主演,同样在金鸡奖,蓝天又得到了一次“最佳戏曲片”提名。

两度“金鸡”,给了蓝天巨大的鼓励。“我很渴望能获得更多的空间,在戏曲电影的赛道上去实验,去创新,在保留传统精粹的前提下,找到新的形式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更多人甚至在国际上也被很多人喜欢的作品,”他说,“但同时,我还有坚持,我最初的梦想并未改变,我仍然期待能拍自己喜爱的类型片。”

蓝天在拍摄现场。

上海精神刻在基因里

放下执念收获成长

有坚持,但也有“不坚持”。蓝天回国之后,在不少知名项目和电影公司工作过,“在黄建新导演的三次元影业和上影集团都工作过,参与过《1921》《合法伴侣》《猎狐行动》等大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但2019年的时候我经历了不少事,我对自己说,我还是想要一个相对自由的,能把我创作初心培养得更好的创作环境,所以我最终还是离开了大公司,自己创业。”

《幸福里》就是在如此心境下诞生的策划。蓝天对自己的家乡上海,有着足够深入的观察。“我关注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他最初只是观察自己身边的老人,后来将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上海是老龄化社会特征比较典型的城市,于是他决定拍一部以老年人为主要关注对象的影片,这个题材在市场上极度罕见。

《幸福里》讲述的是一位为建设祖国奉献了一辈子的父亲,因为缺席了女儿的整个童年,始终无法得到她的原谅,父女俩一直有解不开的一个心结。其中,蓝天加入了自己的深入观察,“比如其中涉及了养老的问题,我就在电影中安排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女护工阿玲,她是长护险护工。据我了解,上海在长护险方面做得比较好——符合要求的申请对象由国家出大部分的费用,由固定的护工上门做生活上的基础护理。在这部电影中,我安排了不少类似的关于上海生活的细节。”

影片中采用了大量沪语对白,“因为我觉得台词即行动,加上小成本艺术片的定位,所以电影有很多行动线是体现在台词里的。”蓝天说,影片的场景相对固定,“有点舞台剧的气质,跟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完全写实的质感有着微妙的不同,但这不妨碍它仍然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这部特别的作品,在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时就收到了不错的评价,正式开拍前后,也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青浦区委宣传部、徐泾镇人民政府、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都在为这部上海特色浓郁的作品保驾护航。

“参加创投时那位著名导演让我放下‘执念’,我也终于在拍摄过程中领悟,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打造场景是要经过美学管理的,只有在美学成立的前提下,我们强调这个场景的地域特点才有意义,后来我明白了——其实我在成长过程中就受着上海美学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某种标准,它就自然会是一部‘上海电影’。”不再刻意去追求“属于上海的镜头”让蓝天豁然开朗,他只以电影美学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创作,这反而打破了原先的框架和限制,让他在艺术上也感受到了突破和进步。

《幸福里》的场景,既有宝庆路上“典型的上海市区弄堂老洋房风情”,也有青浦徐泾镇金云村里“跟我们传统认知上的上海不太一样”的场景。“这个村子离上海市区不远,有一整片金黄色的稻田,很像宫崎骏动画里的画面。”蓝天给电影设计了开放式结局——父女俩坐在郊外的一个公交车站台上,完成了一次敞开心扉的长谈,无意中找到这个场景,让蓝天惊喜不已,“这个唯美的场景,也刷新了我对上海的认知。”

至此,他也真正了解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包容开放的精神和价值观,其实一直都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他,告诉他创作的真谛:眼界要开阔,不要狭隘,去接受和尝试更多的可能。

如今的蓝天,仍然健步如飞地走在自己的圆梦之路上。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也做了那个风靡全球的MBTI-16型人格测试,得到了一个毫无悬念的“I人”答案,“这种性格很适合创作,但我也知道,导演必须是能协调各种资源的‘E人’,所以我努力在‘I人’的基础上装了‘E人电池’,充满电了就以导演的身份和各方打交道。”他幽默地说,自己拍一部魔幻现实类型片的梦想从未改变,但上海人的务实,让他并不焦虑,他希望:“2024年能做完《幸福里》的后期制作,带它去世界各大电影节参赛并有所斩获,这会是一个切实而具体的目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