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讨好体”背后,是每个人都在找的安全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你有“文字讨好症”吗?因为脱口秀演员杨蒙恩的一条动态,“文字讨好症”一词上了热搜。他问网友们有没有“微信文字讨好症”,比如他会把“来了”改成“来啦”,好给阅读者一种“我欢快积极蹦蹦跳跳地回答对方”的错觉。
“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让它看起来“更舒适”。最常见的就是将“好的”改为“好滴”“好嘞”“好~”,或者是在结尾加上“哈、啦、哟、滴、~”等亲切的修饰词或符号,或者配上一个调皮又不讨人厌的表情包。
随着即时通讯的发展,人与人的连接越来越广泛,但鲜少深入。因此语言表达也更趋向于礼貌和谨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使用语气词、表情包,是表示友好、礼貌和尊重,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普通的文字有了温度。“文字讨好体”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词不达意”而导致的沟通不愉快的风险,为交流双方提供了安全感与信任感。
它的确适用,但也非常麻烦。在另一方面,这种聊天方式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聊天成本,也为交流主体带来了人设上的负担、表达上的不畅快等困扰。不少人表示,自己本就是有话直说的人,现在不知不觉染上了“文字讨好症”,很痛苦。
“文字讨好症”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共鸣,大概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症状”。各种信息应接不暇,一边是忙忙碌碌,一边是即时社交。代表着“社交安全”的“讨好体”,在潜移默化地被“模仿”与“复制”,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异化”,加剧了人际交往的精神内耗。
还记得之前网上流传着“五哈原则”,它是指在和他人的人际交往的时候,如果要表达开心的事情,使用的“哈”字不能少于五个。网络上的定义是,一个“哈”表示“滚”,两个“哈”不真诚,三四个“哈”太敷衍,只有五个“哈”才能完美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人说,这是过度的情感补偿导致了线上语境的“情感通货膨胀”。你看,仅仅想表达微笑就会遇到“门槛”,也难怪当漂浮的情绪沉淀过后,“文字讨好”已然变成一种习惯。
其实,不论是“讨好体”还是“五哈原则”,它都来自于社交中的“不安全感”。在网络语言风格的变换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人曾怀着一股真诚投入其中,在社交的拉扯中真正开始理解社会、对世界敏感。于是,他们开始迫切地在屏幕间传递一种认同,传递积极的情绪信号,让自己“可读性”变得更高。
语言是变化着的,是鲜活的;人也是变化着的,是鲜活的。彼此都在自由地行动,直到找到最有效的接触面。如今,圈层群体构成愈加多元丰富,各圈层群体、文化调性、语言习惯不同,既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术,不如多给年轻人提供一些安全感,少一些规训,多给他们一些表达的空间。
人生不是《甄嬛传》,没有那么多需要逐字逐句解读的内涵台词。充满负担的人际交往也会阻碍日常生活中真实情绪的表达。说到底,我们期待着松弛的社交氛围和真诚的平等关系。毕竟,在人与人交往中,话术易学,真心难得。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