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姓“文化会客厅”,这些书在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永久陈列
2024-01-10 上海

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勾起了上海人的怀旧情怀,如果还想深度追溯这座城市的往昔,不妨走进杨浦区228街坊的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沉浸式感受老上海的腔调,探寻大上海产业工人荣耀的奋斗史。自去年11月开馆以来,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接待团队参观100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为留存上海城市记忆、赓续上海城市文脉提供了最佳打卡点。

近日,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签名赠书仪式在228街坊四号楼内小剧场举行,陈映芳、叶子婷、章羽、刘希、刘翔等5位作家和作者代表亲临现场,为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的开馆献上贺礼,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刚出席。

在“有形”的工人新村,研究“无形”的人文生活

在本次活动上,为了留存工人的过往历史,作家学者们在有形的工人新村里不断采风,研究无形的人文生活,“工人们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他们曾经居住的空间可能马上就要消失了,我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去留存这段历史,让后辈知道什么是工人精神,老一辈产业工人曾经如何通过奋斗一步一步建设起这座城市。”作家陈映芳说道。

《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时光:一个人的杨树浦叙事》等真实记录工人新村历史过往的经典书籍,将被永久陈列在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中供参观者阅读品鉴,以丰富工人新村的时代记忆,传承工人新村的奋斗精神;用书香为228街坊增添文化滋养。这些工人新村主题相关联的书籍,细腻地记录了工人新村70年的建设发展史,更让读者们被那个火热年代的激情岁月所感染。

现场,一段《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建设成长记录》回顾了大上海产业工人曾经在“二万户”生活的珍贵历史岁月,同时将经历了城市更新之后的228街坊的美好生活实景画卷徐徐展开。昔日的工人新村如今成为共享共建的社区全年龄“15分钟生活圈”潮流地。

无论世事变迁,旧貌换新颜,大上海产业工人的精神内核始终在这片土地发光发热,指引着后来者在时代浪潮中接力叙陈“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绘出创新发展再出发的新画卷。

在这列缓缓启动的时光列车上,除了有形的老物件、形态丰满的建筑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还有大量真实记录工人新村过往的书籍影像,将无形的人文生活永久保存,为人民留存乡愁记忆,打造具有氤氲烟火气息的百姓“文化会客厅”。

有丰满的建筑风貌,更有多彩的文化生活

签名赠书当日,作家们一同参观了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踏入红瓦粉墙、修旧如旧的“两万户”特色住宅,“二万户”原住民、作家刘翔万分感慨:“这里凝聚着一代人化不开的城市乡愁。”

刘翔将自己对于故土的满腔温情都倾注入了《时光:一个人的杨树浦叙事》这本书的创作中去,“当我走进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看见生我养我的这片‘二万户’生活的场景被完整保存,内心很感动,感谢有这样一个载体可以保存城市记忆。”

走出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作家们被新社区228街坊对于过去‘二万户’的风貌还原度所震撼,最让作家刘希印象深刻的是,在这片欣欣向荣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全年龄人群都在这个空间里切实享受到生活的便利和美好,“年轻人在熊猫饭堂用餐、在社区工坊的便民点修鞋,老年人在大草坪上下象棋、织毛衣。”这里的一切让刘希感到美好又和谐,这片公共街区变成了人民宜居的“公共客厅”,抽象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有形的呈现。

在蝶变归来的228街坊,老居民和新青年相遇,老故事与新奋斗相融合。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说,未来,书香氤氲的228街坊不仅有形态丰满的建筑风貌,还将为全年龄人群打造多彩的文化生活空间,进一步实现人与建筑的相遇、人与书籍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为人民群众打造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的百姓“文化会客厅”。

编辑:黄烨

来源:上海杨浦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