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笼舞台上现包现吃,滑稽戏《蒸蒸日上》两大非遗“强强联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沪语版电视剧《繁花》掀起了人们对于海派文化的关注。海派文化要传承发展,就离不开变革创新。这几天在天蟾逸夫舞台热演的大型原创滑稽戏《蒸蒸日上》就让人看到了这份革新创新的努力。
作为2024年演艺大世界“新年有戏”重点原创剧目之一,《蒸蒸日上》在题材上就吊足人们胃口。这是南翔小笼发展史首次以滑稽戏的形式搬上舞台。通过一家点心店的历史变迁和两户人家几代人的命运纠葛,串联起上海南翔小笼一百多年的发展史,讲述非遗美食的前世今生。
对于这一点身为该剧导演的著名演员舒悦有着比较清晰的考量。“近年来,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触动了我。”他对记者说,“我想在舞台上呈现一次文化自觉与老字号品牌的相遇之旅,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相融之欢,一次非遗文化与‘90后’‘00后’的碰撞之美,一段奋斗故事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之路。”
题材的创新引发了滑稽戏呈现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改变。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呈现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蒸蒸日上》破天荒地邀请到嘉定古猗园餐厅的小笼师傅现场展示。而且台上台下竟然都能吃到正宗的南翔小笼,互动性很强。此外,这部作品充分发挥滑稽演员“说学逗唱”中“唱”的功底,并加入戏曲锣鼓、流行歌曲等元素,让人们在笑声中重新找回“戏”味,也让人看到滑稽戏在题材拓展上的更多可能。
在演出之后上海曲艺家协会专门为此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对该剧也有诸多的看法。在中央文史馆馆员、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上海本土滑稽戏和南翔小笼都是国家级非遗,这次《蒸蒸日上》以滑稽戏的形式来演绎南翔小笼历史,这本身就是“上海制造”的强强联合,也是“上海质造”的品牌体现。他觉得中国的曲艺就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强者之间的碰撞,“新时代的中国舞台艺术,就当高扬地方文化优势,以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配置好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
这一点也得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第九届名誉主席尚长荣的认同。他说,《蒸蒸日上》给出了“强强联合”的范例,题材不大、意义不小。既有艺术启迪、引领和推动,对繁荣商业也有好处。他建议作品之后能进行全国巡演,让更多人领略滑稽戏魅力的同时,也能知道上海点心不止“四大金刚”,还有南翔小笼。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剧协主席谷好好表示,这部群星璀璨的滑稽戏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坚守——领衔主演潘前卫一人分饰三角,人各有貌;导演舒悦用朴实、接地气的作品传递了对艺术的尊重和用心;全剧有陈靓、薛文彬、龚仁龙、曹雄、张国庆等五十多名优秀演员同台。他们深挖剧种艺术风格、把握时代脉搏的初心和努力,在探索滑稽戏与当代社会美学价值的新征程上携手迈出了坚实一步。
“初心”和“坚守”确实是这次《蒸蒸日上》排演的关键词。“《蒸蒸日上》给予了滑稽戏一次新的赋能转型。我们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看见了主创团队的用心良苦,作品为滑稽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也为未来到底怎么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会副主任吴孝明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