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团扇,于课堂游园探春
2024-01-14 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 丁文佳/文 吴恺/图、视频

团扇总轻易予人古典的想象,摇曳生风这一实用功能外更是佳人的美目流盼,不想被人察觉的表情半掩于团扇,徒留一双明眸传递小心思,由团扇促成的局部遮挡延伸出无限美感。古人害羞时的举止,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也为人熟知,是因为其一颦一笑在戏曲的演绎中代代流传。由上海淮剧团为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开设的“戏曲团扇”课程或许正是这样一出以身段和表情来还原中国古典女性的含蓄和阴柔之美。

戏曲团扇课程,老师教授专业,学员间气氛融洽,仿佛游园探春,让人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本文图片均为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老师娓娓    一颦一笑都是戏  

上海淮剧团的95后青年淮剧演员徐晨曦工花旦,在不少经典淮剧中饰演过角色。当成为“戏曲团扇”夜校课程授课老师后,学员对眼前这位青春靓丽的老师满是好奇,纷纷搜索其演出视频观看。在徐晨曦看来,学员对自己的好奇也算一桩好事,因为从对老师个体的喜爱可以延伸至淮剧这一剧种,继而对戏曲产生更广泛的兴趣。徐晨曦介绍,相比激昂的京剧、典雅的昆曲、注重声形美的越剧,抑或是取材偏向家长里短的沪剧,淮剧最为出名也更擅长的是在舞台上演绎民间的悲欢离合,比如非常著名的大悲调,演员脸上哪怕一个细微表情就能诠释拿捏人心的脆弱感。

课堂现场。

“戏曲团扇”课程正是借助团扇这一重要道具,教会女孩子如何寻找自己的美,而美除了身段形体的营造,更来自于面部表情。“动作记不清楚没关系,但你一定要面带微笑,说夸张点就是要像自恋一样。”这是徐晨曦对学员的叮嘱,“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要用眼神和面部表情来吸引观众看向自己,然后才开始顾及身段。反过来说,如果形体再优美,脸上表情不在状态的话,也就不具备吸引力。”

徐晨曦笑称,当下年轻人喜欢用i人(内向的人)和e人(外向的人)来区分,而通常自称i人的会更多,他们羞于以表情来表达自己,比如他们很开心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自然地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在课上借机挖掘出自己的内心潜台词。”徐晨曦介绍,这门课在一定程度上能窥探古人害羞的表达方式,了解他们和我们有哪些区别,“如今的i人如果感到害羞时最多笑笑,甚至直接转过身去,而戏曲中的古人能诠释出眼神躲避、捂嘴笑等细节。”

团扇便是将表情推波助澜的利器,在古代除遮阳、避尘和纳凉等实用性功能外,更多地作为女性饰物。而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戏曲艺术,其舞台上的旦角手持团扇所营造的局部遮挡达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体现中国古典女性的含蓄、阴柔之美。另外,扇子向来在戏曲表演中可以喻人、喻物,也可以传信、传情。

“戏曲表演中运用到团扇的角色意味着这是一位年轻俏皮的小姑娘,角色利用团扇做出动作,甚至被带动的扇穗也在表达着心情。”徐晨曦介绍,学员在12节课中主要围绕游园主题,灵活利用团扇摆出不同造型来表现害羞和开心的心情。花园里的明媚春色吸引着姑娘前来探访,轻摇团扇的姑娘们穿行于蜿蜒曲径,看到花朵长势可爱,便轻撷一朵缓缓靠近鼻尖,一缕幽香不禁心旷神怡,忍不住抬起手来戴在自己头上,忽然看到蝴蝶亦流连于此,下意识举起团扇扑上前去。甚至,还可以一手端着团扇,另一只手不拿任何道具却可以靠近做出给花洒水的动作。

  学员调侃    CPU都要烧干了  

这些轻盈的形体动作让学员能够有机会更关注自己,“学员平时工作比较拘谨,无暇顾及身段,学习戏曲身段后,如果她们哪天再去学习舞蹈,也能感受到两者区别。”徐晨曦为了照顾学习难度,将戏曲里常见的蹲翻身改为软翻身,因为蹲翻身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积累,而软翻身只需要注意手脚协调性,但依旧要兼顾团扇的动作,学员每每上完课,对徐晨曦的反馈最多的一句玩笑话便是,“CPU都要烧干了。”

90后学员曾依人在课堂上学习了简易版“鹞子翻身”,“除去手和脚的动作,还要配合‘留头’,非常有难度。”她告诉记者,所谓“留头”就是翻身时头和身体不能一起转,但自己常常没法将头固定住足够久,因此还需勤加练习。“以前在剧场和网上欣赏过一些戏曲演出,只知道‘唱念做打’而看个热闹,从来不知道一招一式之间需要下那么大的苦功。”曾依人告诉记者,虽然小时候学过舞蹈,但早已遗忘,因此戏曲基本功动作“卧鱼”里常用到的压腿动作,也总是下不去。不过,对戏曲的浓厚兴趣让她在不知不觉间消弭了这些难度挑战。

这已经是曾依人第三次报名上海淮剧团的夜校课程,“戏曲折扇”和“戏曲剑舞”课程里,无论是老师的专业授课还是学员间其乐融融的氛围,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次仿佛游园探春的“戏曲团扇”再次让她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从小住在戏院附近,她在长辈听戏曲的氛围下耳濡目染长大,大学期间经常关注着戏曲演出公益票,一旦抢到票了就带着长辈去看,平日里还给他们从网上下载戏曲演出视频看。如今,戏曲也在直接影响着她,她给记者展示的去年拍摄的“哈利波特”系列写真里,她在不知不觉间翘起了戏曲里常见的兰花指。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了不少原本对戏曲不甚了解的学员,但她们不约而同地想来近距离体验戏曲。80后的小沈错过了今年夜校春季班后,就一直关注着秋季班开课,她有着七八年的古典舞基础,因此对于课堂上的动作易于掌握,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在于戏曲本身,“平时在外面很难接触到比较正统的戏曲培训,尤其是对于业余学员。”60后的纪女士则是在今年春季班上过舞蹈类课程后,引发了对戏曲课程的兴趣,“戏曲的台步、舞姿、手势等都学会后可以提升修养,让体态轻盈优雅,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体能锻炼。”

青年报·青春上海 丁文佳/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