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长廊、实地探景……他们用脚步丈量“半马苏河”之美
2024-01-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阿拉以前就住在这里,现在发展起来了,家门口的老地方也还在。”近日,在石泉路街道举办的“追寻苏河印记,赓续红色基因”主题活动上,一位来自石泉路街道的居民回忆道。

在兰田片区二楼大厅内,整齐排列的科普展架向来往的居民展示着半马苏河的两岸全貌与文脉底蕴,整间活动大厅“摇身一变”,成为一条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普走廊,吸引大量片区居民驻足观看。

明亮的灯光下,苏河两岸的普陀统战文化地标逐一呈现: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顾正红纪念馆、上海纺织博物馆……展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背后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不少爷叔阿姨在展示的内容中看到了熟悉的地标建筑群,与身边的邻里朋友展开热烈讨论。

除了科普长廊,还有一支“实地探景小分队”也从兰田启程,向着半马苏河沿岸而行。为引导“第二梯队”成员加深对半马苏河的亲切感和熟悉度、带领社区治理中坚力量通过观赏半马苏河实景提升基层归属感及工作热情,片区组织了“第二梯队”志愿者“苏河一日游”活动。

大多数年逾六十岁的志愿者已经在附近街区居住多年,见证了沿岸变迁。“阿拉从小就住在河边,当时本地人都叫那边药水弄。”李叔叔指着对岸回忆道。“我在纺织厂工作过,家里人还做过面粉工。当年的工友现在就住隔壁小区呢!”

如今,普陀城区飞速发展,半马苏河两岸高楼鳞次栉比,李叔叔已和纺织厂旧址一起“退休”安享幸福晚年。然而朴实勤奋的工人精神已经根植在他心中,选择将这份热情投入民生服务工作中,成了兰田片区“第二梯队”的一位志愿者,以奉献社区的方式继续发挥余热。

社区,是“半马苏河”文脉延续与伸展的中枢,是激发基层凝聚力和自治力的重要单位。街道积极统筹各片区,通过下沉社区、实地科普等多种宣传途径,最大限度保护和利用城市工业遗产资源,使其能够在大家的回忆中再生与活化,让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居民与河岸的彼此联结中延续。

一场场社区展览、一次次河边漫步……石泉路街道以片区为单元将水岸沿线的资源“串珠成链”,不仅让更多居民了解半马苏河、看懂半马苏河、感受民生工程带来的幸福感,也连接了普陀居民的过去与现在,注入新活力、提供正能量,进一步提升了“第二梯队”的服务效能。

据悉,石泉路街道将持续以兰田片区为试验点,秉承“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精神,统筹做好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工作,更好地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半马苏河”的靓丽风景线真正成为人人乐享的生活幸福线,努力朝着“写好五线谱,谱好两部曲,携手零距离,共画同心圆”的目标扎实迈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