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来一场city walk吧!阅读上海医院建筑,读出历史,更读出责任
2024-01-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吴恺/图、视频

位于华山医院内的百年红会老楼,讲述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青海路上的这幢现代花园住宅则是“名中医的摇篮”,也给中医文化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与很多用作商业用途的上海历史建筑相比,上海医院里的老建筑简洁朴素,但它们蕴含的历史也许更加迷人。

一起来一场city walk吧!这些上海医院建筑映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蕴含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仁心”。“匠心”和“仁心”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最独特最大的魅力。认真阅读上海医院建筑,感受美的同时,也让更多年轻人读出历史,读出责任。

  ◇  百年红会老楼,可触摸的红十字精神  ◇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的建筑风貌独特,从乌鲁木齐路上的大门进入,直走50米左右,标志建筑——百年“红会老楼”就坐落在右手边,楼前的铭牌上醒目得写着红十字会精神:“人道、博爱、奉献”。

红会老楼原是一座二层高的外廊式砖木结构建筑。红砖铺设的外立面生动地装饰了古典建筑元素;带拱心石的白色券窗、爱奥尼克窗间柱和屋顶小巧的老虎窗。

百年老楼历经修缮后加建了一层,室内现在仍为西方古典风格装饰,一楼的墙上挂着历任院长和终身教授的油画画像,每一幅肖像都记录着一段历史。一楼和二楼现在用于华山医院院史陈列室和会议室,顶楼是终身教授的办公室。

“我们大概计算过,华山医院100年间救治过近4000万病人,这个惊人的数字正是用100年的‘人道’写成的。我们一直与100年前的原址同一圆心,固守着那栋‘红会老楼’的精神。”华山医院原院长徐建光写道。

在红会老楼前,一座占地面积达26680平方米的中式花园同样引人注目。这里曾是上海著名的私家花园,院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是闹市里的一方净土,对医院的病人开放。

百年风雨中,一些医院老建筑随光阴流转时代变迁而灰飞烟灭,一些凤毛麟角留存至今。“百年历史、医者初心如何更好地传承?必须有一个文化载体,可以让年轻人看得到、触摸得到,医院的老建筑恰恰可以做到这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苏家春说,“传承好医院里的这些老建筑,用它的人文价值赢得社会和大众认同和敬仰,使它真正成为医院文化载体。”

如今,华山医院的青年职工正式入职前,又或是医学生前来接受规范化培训前,红会老楼正是他们“打卡”第一站。苏家春告诉记者,“医院的老房子其实不仅是医院健康使命的医疗标识,还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公共建筑标识,更是城市时代精神的一种人文温度的标识。开放医院建筑可阅读,讲好医院老房子的故事,可以把上海百年医院医学人文的厚度、温度和社会责任,更好呈现出来。也希望年轻人在打卡医院老建筑的同时,也能读懂历史,读出责任。”

  ◇  现代式花园住宅讲述中医故事  ◇  

青海路很短,仅有两三百米,尤其是春天的时候,整条马路靠电视台这边,开满了樱花,吸引着不少年轻人来这里打卡拍照。闹中取静的小马路,却有一幢著名的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青海路44号。

这幢建成于1937年的现代式花园住宅原来是一家私家花园。这里不但是传统的江南园林设计,而且设施新潮甚至超前,是一座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式花园住宅。

它最时髦的地方,要属楼内的电梯,这里是当年上海滩,第一座有电梯的私人住宅——当时除外滩的银行大厦和洋行大楼外,一般楼房极少安装电梯,这里却安装了最先进时髦的电梯——电梯可以直通楼顶露台,70多年过去了,依旧在运转着。

不仅如此,主楼内的设备也都保持着原样。法国大吊灯,意大利地板,比利时彩色玻璃;最令人称奇的是,非但楼中的马桶是抽水马桶,就连走廊里的痰盂也是抽水痰盂。

1950年初,这栋花园洋房由华东局外贸机关租用。1952年在这里成立的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青海路名医特诊部的前身,是海派中医的发祥地,被誉为“名中医的摇篮”。

当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享誉沪上和大江南北的中医名家汇集起来,组建了上海市第一个中医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全市干部的中医公费医疗,简称“五门诊”。名医荟萃,流派纷呈,汇集大批“海派中医”代表性人物。1954年和1956年,“五门诊”两次向本市及北京新成立的中医机构输送中医专家29人,“五门诊”被中医界同道誉为“名中医的摇篮”。

2022年,在岳阳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历史保护建筑青海路名医特诊部修缮一新,赋予其更深刻的内涵。如今,这幢现代式花园住宅主楼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神授馆”,而对面的另一幢老楼则被命名为——“博医楼”。由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命名的“神授馆”和 “博医楼”出自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意思是,医术是非常难以精通的技艺,必得神仙传授,方能懂得那些深奥微妙的道理,勉励学医之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永不懈怠。

“不仅仅是建筑美,背后讲述的中医故事更耐人寻味。”岳阳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著名的海派中医陆氏针灸和丁氏推拿发源于此,功法独到,内外兼治,治愈无数疑难杂症和各界社会名流,曾是 “老上海”无人不知的“金字招牌”。未来,传承中心还将进一步继承发扬,持续助力海派中医流派开枝散叶。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这幢现代花园建筑正发挥地理优势,传播海派文化,打造了中华第一路——南京路经济圈的中医特色品牌,成为海派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医院负责人说,希望患者来这里患好病的同时,能深刻感受并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

  ◇  90年历史金库重新开放  ◇  

热播电视剧《繁花》让黄河路、和平饭店等经典地标再掀怀旧热潮。其实,上海的“繁花世界”远不止剧中这两处地标。黄河路所在的黄浦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翻新改造了一批老建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老上海的特色,风韵十足。

位于上海市北京东路河南中路路口的国华(银行)大楼建成于1933年,是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23年刚好90周岁。在历史保护专家的指导下,上海市口腔医院对这一大楼一层大厅和夹层进行改造修缮,修旧如旧,设立了一站式口腔专家专病中心,并于去年年底正式揭牌运行。

在老上海人的心目中,国华大楼就是牙防所(上海市口腔医院前身)的代名词,谈起来充满了感情和回忆,“看牙就到国华大楼”“小辰光看牙经常去的地方”……一直以来,上海市口腔医院就设在大楼2-5层,但大厅和主入口为其他单位使用,因此患者需要从位于北京东路356号的边门进出。

现在,市民可以从大楼的东南主门直接进入医院,不仅能享受一站式口腔诊疗服务,还能在历史保护建筑内驻足“打卡”,欣赏到大楼内部的古朴内饰,以及一座有着90年历史的金库。

上海老建筑正在拥抱新时代新业态,同时也在努力保留住“老辰光”的特色,传承优秀建筑文化和人文底蕴。在国华大楼内,前银行夹层金库吸引了不少前来看牙的年轻人驻足观看。一名老员工回忆,位于国华大厅内的金库为当时全中国最坚固的金库配置之一。“里面大小不一多达上千个,保险柜无论大小,都需要两把钥匙才能打开,一把由客户自己保管,一把由银行保管。后侧由铁栏杆隔开,面积不大,作为银行内部重要物品存放之处。在那个年代,能在银行拥有一个保险柜,绝对是上海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采访中,口腔医院患者体验部主任徐红珍告诉记者,在这栋老建筑内设立一站式口腔专家专病中心,充分展示了现代医疗服务的理念与人性化关怀。患者在同一地点就可以完成所有就医流程,这种改变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减少了他们在不同科室间奔波的困扰。“国华大楼的改造,不仅保留了其古典优雅的外观,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变成了一个集医疗服务、文化传承、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口腔专家专病中心。这一变化,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的焕新,更是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

  ◇  11栋上海老洋房藏在1家医院里  ◇  

在上海,有一种东西不得不吃,那就是生煎包;还有一种东西不得不看,那就是老洋房。梧桐树下那一座座独栋小楼安静伫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在上海虹桥路1440号,11栋有独特风味的老洋房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因为那里如今成为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虹桥院区。

虹桥路1440号建于1930年,最早名为“美华新村”,是美国普益房产公司建造的一个商品住宅群。凭借其精致的外观,合理的布局以及恰到好处的地段,一经推出便受到不少人的青睐。

后来,这里成为了上海市消灭吸血虫病和疟疾等寄生虫病的重要研究阵地。1956年建为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所,从事血吸虫防治病研究工作,1972年撤并为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1978年改为卫生部上海市寄生虫病研究所。直到1985年,这处区域又改建为申康宾馆。在这里经常看到一些画家、作家和导演等文化界人士坐在草坪前的平台上品茗茶香。

四年前,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正式入驻。“作为上海为数不多并保留至今的西班牙风格建筑,我们保留了西班牙整体建筑风格、绿地面积等外观元素。涉及到历史保护的,就是修旧如旧,涉及到非历史保护的,会根据临床用房需要进行改造,主要是室内改造,外观基本保留了曾经元素。”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老洋房见证了上海的近代史,承载了一代代人生活的记忆,构建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筋骨”。时光流走,这些老洋房矗立依旧,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岁月的风情。“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无论是来看病或是经过,都喜欢拍上几张照片。童话般的别墅不仅是当年人人钦羡的地方,现代人对这些建筑也有着无限憧憬。如今这些老建筑成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无限可能与活力重新注入,我们也在这里给更多人送去光明的希望。”

  ==  记者手记  ==  

精美的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漫步在上海的医院里,一栋栋风格迥异的建筑来头不小。它们中有的是名家手笔,是珍贵的保护建筑,更为珍贵的是,这些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如同一位位沉默的记录者,承担着无数仁人志士的记忆,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医学史上无数的重要时刻。

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晞教授之前在采访中表示,每幢建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科技属性和文化含义,医院建筑不只是一个医疗实践的空间场所,不仅是近代医学概念具象化的表述,更是现代医疗科技的功能性展示。近代上海有多处上百年历史的医院建筑,它们所凝聚的历史文化特征非常清晰,每一所医院建筑都承载着创始人的价值观,还有他们的医学理想。

医院老房子是时代建筑,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温度标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苏家春说,虽无法知晓当时的先贤说了什么,但想必“祝愿新医院基业长青、护佑生命”的期许一定每每被提及,这种建造医院的初心往往是现代医院最有温度和社会责任的体现,他期待唤起各家有宝贝的医院以老楼所承载的价值去赢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同和敬仰,使之成为真正的医院软实力。

在上海医院建筑里,闪动过一个个动人的身影。一栋栋老建筑,时不时会令患者驻足,让年轻人开启了一场city walk。一位正在华山医院红会老楼前拍照的医学生说,拍照的瞬间,读懂了这座医院建筑,读出科学精神,读出人文精神。

深藏在各大医院里的老建筑就像一面面镜子,很多年轻人都开始走近它们,因为既能阅读到上海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还能了解这些医院在新时代的成长进步。如果可以看到无限深远的历史,就能看到无限高远的未来,这或许就是一栋老建筑对我们最长情的告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