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唱享中国·江南文化 | 上海鲁庵印泥:增辉墨韵,留印文脉
2024-01-20 青年

从“看遍山河锦绣”

到“唱享可爱中国”

这里,后浪奔涌,青春磅礴

探寻文化根脉

感受文明互鉴

Z世代唱享江南

 壹 

在气韵清逸的文人书画中,除了生动如真物的花鸟虫鱼,一气呵成的书法翰墨,我们还常见一枚朱红色的方印印于一角。这方印虽小,它所蕴涵的文化历史可不少。

通过这一朱色方印,你能知道画作作者何人,作于何年,为谁所作,能体悟作者的意趣品格,志趣何在,画作又旨在抒发何意,还能窥见作品的过往流转经历,画作曾为谁所有,而今又为谁所持。

将这朱色方印置于整幅画作来看,“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则墨韵增辉”,画布不过方寸间,朱红方印与翰墨丹青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一个诗与道的美学宇宙。

文埴私印,鲁庵印泥拓  图源李耘萍大师工作室

这朱色方印,即为钤印,由印章蘸上朱色印泥所盖。因此一个色彩鲜艳、经久不变的好钤印,离不开一罐好印泥。

印泥,又称“印色”,是一种载体涂料,以红色为大宗,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封泥”,而真正意义上的用朱砂制成的印泥则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曾是我国古代社会和谐运转“不可无此君”的媒介物,文人不可缺少的“文房第五宝”,不仅是文书约定的信用凭证,还是金石书画的艺术钤印。

明清时期随着文人画和篆刻艺术流派的兴起和日趋成熟,印泥品牌也在逐渐形成。而今天我们谈到印泥绝对避不开的上海鲁庵印泥,正是在二十世纪初期海派篆刻艺术兴隆之际应运而生的。

 贰 

上海鲁庵印泥,由上世纪前中期海派印泥名家张鲁庵所创制,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鲁庵印泥是根据上海气候专门配制的,特定配方严格讲究,制作工艺独特精湛,而且成品保存长久,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黏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等特点,在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都独树一帜。

鲁庵印泥在二十世纪更是有着“只送不卖”的传统,创始人的目的不在为商牟利,而在制印赠友、造福艺林,张大千、吴湖帆、丰子恺、陈巨来等书画名家都是鲁庵印泥的忠实拥趸。

鲁庵印泥 图源博览非遗

谈及鲁庵印泥,便必然要提到它的创始人张鲁庵先生。

张鲁庵,字咀英,号幼蕉,1901年出生,祖辈是浙江的一个药商世家,家族实力雄厚。作为张同泰药行的第五代传人,他善于经商,志趣却在制印与收藏,醉心于印学事业。

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 图源新民晚报

张鲁庵的夫人是曾被人称为小李清照的杭州才女陆献芹,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他曾跟妻子打趣说:“你要做得了李清照,我就做得了赵明诚!”没想到一语中的,金石之于赵明诚,正如印泥之于张鲁庵。

张鲁庵27岁便师从篆刻名家赵叔孺学习篆刻艺术,并因其出色印学才华和许多印学编著成为了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他还精于收藏鉴赏,凡国内珍稀印谱、印章及相关印学著作,不惜重金悉数收藏,数量之多,品味之高,可谓集印谱之大成者,时称“海内第一家”。

1962年在张鲁庵先生逝世后,他的亲属为了其遗愿,还将其毕生珍藏的包括何雪渔印章在内的4000余方名家印章和包括《十钟山房印举》在内的400多种印谱都无偿捐献给了西泠印社,成为西泠印社创始以来接受的最丰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张鲁庵先生精于篆刻,痴于收藏,但他留给后人最大的珍宝当属鲁庵印泥。印泥与篆刻的联系总是千丝万缕,鲁庵印泥的故事便是因篆刻而起。

 叁 

当时的印泥受市场垄断且不合心意,出于篆刻所需,出身于药商世家的张鲁庵觉得,制印与制药也许有相通之处,便开始了自己的制印之路。他斥巨资从国外进口先进仪器,聘请当时复旦大学的两位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余雪杨教授,对古籍中的制印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纠正了其中许多以讹传讹的不科学之处。

鲁庵印泥以朱砂、蓖麻油、艾绒为主要原料,1930年至1948年的十八年里,他进行了数百次的试验,只为研究这三种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最佳搭配比例、有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和制作过程中的加工要求等。并且这些印泥都是由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两种制作方式制作而成,配方原料细究严格,工艺流程复杂严密。他把其中 5 3 次比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了详尽的记录,经过进一步完善,终于制成了鲁庵印泥的三种品种:朱砂印泥、朱膘印泥、和合印泥。在整个印泥研制过程中,他的花费高达两万银元,看来那句“一两黄金一两鲁庵印泥”并非虚言,“印痴”张鲁庵对印泥的执着与热爱也非常人可比。

高式熊提供的鲁庵印泥实物  图源李耘萍大师工作室

后来,曾经驰名艺林的鲁庵印泥一度面临失传、即将后继无人的困境,但是张鲁庵先生的两位昔日挚友在世期间一直在为鲁庵印泥的传承付出艰辛努力。符骥良先生感悟“你要忍受它的艰巨付出,才会懂得享受它的灿烂成果”,并为“鲁庵印泥”的流传“艰巨付出”了半个世纪。高式熊先生则长期坚持奔走于社会各方,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鲁庵印泥的文化地位和复出意义。

高式熊夫妇与李耘萍合影留念  图源李耘萍大师工作室

从2008年静安区文史馆将鲁庵印泥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静安区文化局正式成立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到2013年鲁庵印泥走进上海五四中学的非遗课堂,2015年上海鲁庵印泥参加杭州西泠印社美术馆举办的“朱泥点睛—中华印泥展”展览,再到2020年“文‘遗’静安·非‘尝’之旅——主播带你玩转静安非遗”活动中,年轻人线上云体验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鲁庵印泥正不断走上更大的舞台,被更多懂它的人看见。

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旧址  图源李耘萍大师工作室

如今虽然符骥良和高式熊两位先生也已经相继离世,但是他们的第三代传人符海贤、李耘萍以及无数后来者还在为鲁庵印泥的传承艰辛付出着,相信鲁庵印泥正在一步又一步地走近看到“灿烂成果”的那一天。

  == 青春手记 ==  

鲁庵印泥曾经一度为岁月蒙尘,经过几代制印人的“艰巨付出”,才冲出历史的茫茫迷雾,缓缓地走到我们的面前。被钤上朱印的,被增添墨韵的,何止那些书画,还有“一种传承的精神,一种无知无畏和无私的精神”。

也许张鲁庵先生和后来的两位传承人已经走完了他们的生命历程,但是鲁庵印泥却将成为永恒,继续为传统墨韵增辉,为文化根脉留印。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