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小院士”诞生!他们的科创作品更关注社会需求
2024-01-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聚焦出行安全问题,初中生李至柔给车门安装上传感器预防“开门杀”事故;关注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带来新问题,初中生陈静漪带来《让绿色低碳贯穿新能源车生命周期全过程——上海动力电池回收现状的调研分析》。

在“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暨第二十一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中,专家们发现,如今青少年的创新设计与社会需求、解决问题结合得更紧密了。

  ◇  关注社会需求,用科技解决现实问题  ◇  

大赛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开设创造发明、自然生态、智慧城市、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车、其他类别等7大主题,全市各区中小学积极响应,共收到来自16个区800余所中小学申报的4300余个项目,相对去年课题申报数量增长了35%。

在评选中,专家不仅看队员的课题,还通过一轮轮面评看队员是如何思考、如何设计课题及进行研究的过程。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共评选出“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各奖项课题1300余件,其中30名队员在“大院士”面前进行了“小院士”科创大比拼。

活动总决选现场,30名队员带着自己的科创作品,用PPT演示设计思路。作为一名击剑青少年运动员,宝山区行知小学的孙娴蕴设计了一款新型进阶型电子击剑靶,对日常训练进行有效的反馈。为了呼吁更多人关爱唐氏综合征患者,民办正达外国语小学昝佩娴为关怀照顾“唐宝宝”设计了一款反应能力与语言训练陪伴装置。

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张熙和设计了机场空管塔台引导系统来提升机场运行安全和效率。张熙和从五六岁就喜欢上了航空航天,在平时新闻中屡次看到停机坪上滑行事故的发生,降低了运行效率,传统的人工管制员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型机场的需求,他想到,可以设计系统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花了一年多时间,张熙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研究了航空器的路由规划,并采用STM32控制器、光电开关、灰度传感器和NRF24L01通信模块等构建引导系统。现场,他带了地景和两个模型进行演示。“我在这次设计作品中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不同机场的调度方式。模型制作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很喜欢在科创中学习知识,解决更多现实的问题。”

身为评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发现,今年青少年的科技创新和作品水平有了提高,科技思维和能力有了新进步,眼界更为开阔,会考虑环境、自然、人体健康、社会需求等,“虽然有些作品还需改进,但活跃的思维让人欣喜。”

最终,师浩天、孙娴蕴、李至柔、张熙和、陈静漪、柏泽瑄、昝佩娴、黄雪润、彭若恩、蔡铭瑄(按姓氏笔画为序)等10位队员获特等奖并被授予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  回访往届“小院士”,培养科创素养  ◇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自然博物馆等联合承办。市少工委主任、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为民等嘉宾出席了颁奖仪式。

自2003年首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命名以来,已产生244名上海“小院士”,616名全国“小院士”,12名全国“十佳小院士”以及9名“市长奖”获得者。

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创素养?如何让“小院士”们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由此踏上科学探究的旅程?今年上海少年科学院做了一回“有心人”,对近年来部分“小院士”进行了“回访”,他们中有不少在科技领域继续探索,比如航空航天、医药工程、计算机信息、机械工程等。

从事人工智能计算和仿真能力方面研究的第四届“小院士”朱天轶在回访中表示,在少科院做课题研究的过程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分析数据的能力,“我能更好地提出、理解、以及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并始终对科技的前沿充满好奇和向往,这为我目前从事科技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届“小院士”程嘉颖目前正在同济大学读博,正因为小时候参加少科院的活动,对科学萌生兴趣,如今走上了科技探究的成长之路,“我现在从事机械工程和燃料科技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作为少科院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参与青少年各类科普活动之中,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为孩子们科创梦想助力。”

作为面向大多数青少年普惠性科学教育的校外教育阵地,上海少年科学院在市少工委领导下,将聚焦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通过打造科创教育四个一:“一套教材课程、一个展示平台、一批专家团队、一系列赛事活动”,在科学教育领域逐步优化“生态圈”。

少科院将通过“青年科学家+科技特色校+科创少年”联动分层分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拓展“小院士”持续培养、成长成才、反哺社会的新模式,实施红领巾科创成果展示及宣讲行动,共筑少先队工作社会化的联建共育机制,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