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00后代表李俨达:在传统文化领域开展系列学生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当下青年学生普遍关注传统文化,也愿意去了解传统文化,我这次想在大会上提交聚焦传统文化进一步开展系列学生活动的建议,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的双向奔赴。”市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1月23日开幕,出席预备会议时,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俨达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建议。李俨达也是本届代表中唯一一名00后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上海正按照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部署,聚焦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围绕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等重大战略任务,着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需要每一位上海市民的共同努力,这既是全民赛,更是接力赛。时代正召唤青年紧握接力棒、勇做先行者,肩负起守护、传承、践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李俨达说。
作为一名研二学生,李俨达关注到,其实,当下青年学生普遍关注传统文化,也愿意去了解传统文化,高校所开设的《论语》导读、《西游记》导读等传统文化课程都受到同学的热捧,“高校的许多热门社团中不乏京剧社、汉服社等传统文化类社团。”李俨达认为,培养青年学生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提供给他们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与平台十分重要。
不过,目前关于传统文化的学生活动层出不穷,但更多是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如讲座、展览等,缺少如社团文化节、文创作品大赛等节庆与比赛,让同学们交流互鉴、宣传展示。“如果有更多这样聚焦传统文化的赛事和平台,那么,在这种交流学习的过程,能够吸引到更多青少年关注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的 双向奔赴。”李俨达说道。
为此,李俨达提出的具体建议是,可以在市级层面筹办“两节两赛”,为大学生建平台、搭舞台,来展现沪上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传统文化议题,共同掀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青春力量。
根据李俨达的设想,“两节”可以是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和寝室文化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开展。初步由各高校组织传统文化社团在校内进行展演,再由市教委、团市委等组织各类传统社团面向社会公众进行集中展演。寝室文化节可考虑结合新生开学季进行,以用传统文化装扮寝室为主题,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进行评选和展示。
“两赛”即文创作品大赛和社会实践大赛。文创作品大赛可通过面向全市高校学生征集带有青年味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并进行评选、展示。社会实践大赛以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为主题,鼓励大学生在假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广泛开展相关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探索传统文化议题。
00后的李俨达也是上海市学联主席,为学生群体发声、代言也是他的履职使命。此次,他还准备了第二份建议。在和小伙伴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时,李俨达发现,从复旦大学站到临港新城所在地临港大道站,单程就需要10元。同时,从松江、奉贤等前往浦东实习的大学生,单日赚取的实习补贴甚至无法覆盖出行及用餐的费用总和。
“随着上海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市民几乎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城市的任何区域,出行极其便利。对于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学生群体而言,尤其是定期乘坐公共交通上下学以及频繁跨校区、跨城区的学生,公共交通出行费用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在上海‘公交月票’退出历史舞台后,学生就不再享有公共交通优惠,但目前国内其他大型城市,大多都有配套的政策,这说明面向学生群体推出公共交通优惠政策是切实可行的,其他城市的政策也能够为上海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目前上海正着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 “希望之城”。为此,李俨达建议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推行公共交通优惠政策,让青年学生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真正愿意留在上海、建设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