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发布,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于1月22日发布。
方案作出了5方面具体部署:加大规则标准等开放力度,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窗口;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创新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人民城市建设实践,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浦东“123+N”创新举措守护城市烟火气
上海梨膏糖、高桥松饼、邵万生糟醉名品、盐仓水晶年糕、三阳宁式糕点、北蔡肉皮汤、三林本帮菜、航头下沙烧卖、周浦羊肉、大团龙潭酒酿……1月23日,浦东新区推出了“123+N”创新举措,守护城市烟火气,激发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活力。
“我们厂原来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加工好的松饼只能在厂区前店面内销售,产品无法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高桥食品厂厂长张晶介绍说,“市场监管部门多次上门指导,积极为我们改造场所设备出谋划策,在镇政府和浦东供销社联合社的全力支持下,现在我们取得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准许生产证,加工出来的高桥松饼马上能进入商超上架销售,解决了酒香巷深无人知的难题。”
在属地政府的支持下,浦东实现了以自建房为生产加工场所申办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在市场准入上进一步为传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松绑减负。目前已有三林本帮肉皮、大团龙潭酒酿等特色食品在街镇政府支持下,筹备启动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工作。
此番盒马、叮咚买菜、清美、上海中心、东方明珠分别与高桥松饼、上海梨膏糖、老港雪菜、邵万生糟醉名品、三阳宁式糕点等地方特色食品企业成功牵手,签订了产销意向合作协议。
此外,浦东市场监管局对“大企带小企”结对共建机制进行迭代升级,在前期聚焦产业质量管控提升的1.0版生产“龙头-小微”企业结对、2.0版食品产业园区“产学研用”高质量发展联盟等基础上,继续在产业链上延伸,推出了3.0版“产-销”结对模式,积极穿针引线,组织区内大型电商平台企业、著名地标旅游景点运营方与10家地方特色食品企业对接,利用数字平台放大提振效应、著名地标性旅游景点品牌影响力以及国内外游客集散中心功能等。
与此同时,汇集了市场准入服务、标准建设质量提升、技术支撑转型增效、品牌建设标杆培育等十条内容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支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正式亮相,全方位帮扶特色食品企业转型升级。
浦东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剑斌表示:“我们将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主动融入产业发展思路,顺应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 专家解读 ==
方案兼顾战略高度和治理精细度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解读方案时,也提到了“烟火气”。
“方案体现了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经营主体活力、高水平人才发展诉求,以及人民急难愁盼问题等的关切,‘烟火气’和‘人情味’十足。”陈强认为,“方案最突出的亮点是兼顾了战略高度和治理精细度。“中央对于浦东新一轮改革开放寄予很高期望,方案所涉及的重点工作大多关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包括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世界人才高地建设、制度型开放等方面。”
“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主要针对全产业链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首席研究员杨宏伟亦提到了“企业生命周期”,“这个过程中,企业会遇到各方面的痛点、堵点以及政府部门的一些制度性的障碍。5方面具体部署中,有4个主要部分都是围绕着企业这些痛点来做的,所以这个方案有很多举措是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的,而且专业性比较强。”
据悉,方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有关要求,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自主权,支持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支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