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对上海天文馆周边环境进行暗夜保护,不仅为留住星空的浪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自2021年7月开馆以来深受公众喜爱,累计接待观众已超过200万人次,成为临港地区引起全国乃至国际关注的“网红”新地标。你知道吗,最初的选址,就是考虑到临港地区视野开阔、没有灯光污染,非常适合天文观测,而今,夜空也被灯光映照。对此,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提出,采取措施,要对上海天文馆周边环境进行暗夜保护。
上海天文馆是一座集展示、教育、研究、收藏、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普基础设施,不仅构建了沉浸式展览环境,还建有可供观众观测星空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十年前立项选址时,市有关部门考虑到临港地区视野开阔、没有灯光污染,拥有良好的暗夜环境,非常适合天文观测等,最终选择将天文馆落户临港。近年来,临港地区发展迅猛,天文馆周边地区楼宇越来越多,最近的商务楼距离仅200米;夜间照明也越来越多,包括道路照明、大型LED屏、景观照明等,已给天文观测带来严重影响。
治理光污染、保护暗夜星空,留住星空的浪漫,这不仅是一项环境保护工作,也是一项文化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王莲华介绍,深圳西涌于2023年成为了中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考虑天文科普对于暗夜环境的特殊需求,建议市、区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上海天文馆周边道路、建筑的灯光照明进行优化与管控,为临港打造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创造更好的夜间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王莲华建议相关部门对天文馆周边地区的夜间光条件及各类照明设施进行全面排摸整治,对楼宇泛光照明、景观照明、广告照明等设置可统一开关的集中控制系统。同时,在天文馆组织夜间天文观测活动的时候可向属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对路网照明进行优化,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减少路灯数量,尽量使用智能照明并加装遮光罩,抑制灯光外溢。
另外,还有必要对上海天文馆周边地区的新建项目进行有效规划。由于天文望远镜的视线方向不超过15度仰角,因此,在上海天文馆3公里范围内不宜建设过高建筑,并需控制建筑外立面装饰照明、广告照明的强度,严禁朝天照射的景观灯光。
王莲华强调,还有必要加强向公众的暗夜保护的科普宣传,将天文馆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上海市首个“夜间生态及星空友好示范基地”,争取创建“国际暗夜社区”。
据介绍,“国际暗夜社区”暗夜保护,不仅是为了看到美丽浪漫的星空,更是为了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在王莲华看来,上海天文馆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科研与科创的双向发力,为暗夜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找寻降低光污染的科学方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