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里出了个艺术“显眼包”
“门卫美术馆”中的展览作品。 本版摄影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门卫室是老爷叔的“领地”,而美术馆则属于艺术家。这是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两个空间风马牛不相及,两种人也毫无交集,似乎谁也不会打扰谁。然而王南溟是眼睁睁看着“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走到一起去的。这还多亏了城市更新,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的门卫室摇身一变,成了一家近悦远来的“门卫美术馆”。就在这个月,“门卫美术馆”的首展“新年神树”开幕了。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闲置门卫室的华丽转身
“新年神树”中展出的三件当代艺术作品分别为:《在云间,以跨时空的名义对话》《宝藏》《辉之神鸟》,这些以三星堆为主题的五彩斑斓的霓虹灯管点亮了社区,青年艺术家刘玥在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和“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王南溟的联合邀请下,让这个闲置长达4年的门卫室重新焕发光彩,也让所有经过这里的居民都为之“眼前一亮”。
据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宏峰介绍,复旦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9支弄于1989年完工,原为复旦大学凉城宿舍七区。而这座建筑面积18平方米的门卫室,便是作为配套设施同建于此时。随着小区管理的升级和改造,2019年复旦小区完成了整体美丽家园建设,将五区、六区、七区纳入一体式管理模式。2020年又正式取消了小门卫,在水电路1324弄入口处大门卫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提高了停车管理效率,也降低了保安人力成本。于是,闲置的七区门卫室渐渐成为了杂物堆放室。
幸运的是,在2023年4月,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携手“社区枢纽站”共同筹划了艺术社区规划项目。经过现场考察,复旦小区门卫室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宽敞而不规则的内部
空间以及毗邻绿地的优越位置,被选定为艺术社区项目的启动点。经过精心的清理、整修和装饰,这个闲置的空间焕然一新,成为了一处触手可及的文化新空间——“门卫美术馆”。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巧妙地拆除了门卫室内部的一面非承重墙,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展示空间。这样的布局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韵味,又为艺术作品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今,走进“门卫美术馆”,人们可以欣赏到充满年代特征的窗框与现代艺术作品的完美融合,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与对话。
谈及为何选择三星堆作为展览主题时,王南溟表示,这也是与正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举行的“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以及即将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形成呼应。而刘玥的这三件作品也都曾在上海大学博物馆、“长江文化节——未来非遗”展览上亮相过,希望可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
艺术与社区的完美融合
近年来,“社区枢纽站”致力于通过整合公共空间资源,以精细化的改造和更新手段,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系列“小而美”的文化与服务空间。这些举措不仅将艺术的种子深深播撒在社区土壤中,更将美术馆的丰富体验延伸至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此次诞生的“门卫美术馆”,便是这一系列实践中的优秀案例。
王南溟强调,艺术要融入社区,必须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因为社区是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艺术社区的建设并非单向的艺术介入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社会互动过程。艺术从进入社区之前到融入社区之后,始终在社会生活的细微脉络中流淌,与社区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深刻把握这个互动机制,才能构建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社区。
自开幕以来,“门卫美术馆”赢得了居民们的广泛好评。然而,在项目启动初期,部分居民对此仍持观望态度。王南溟回忆道,在布展期间,他除了耐心解答具体问题外,还积极向居民们阐述工作理念——将“门卫美术馆”与周边的居委会、社区学校等紧密连接起来,打造一个促进社会力量艺术交流的平台。他感慨地说:“‘艺术社区’的布展难度远超大型专业美术馆,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为了展览而建设的。”但这次布阵也为王南溟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细地考虑社区环境和居民需求的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深入考察和调研,王南溟团队形成了凉城新村街道艺术社区规划方案,并成功获得了虹口区宣传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支持。这也是首次有艺术社区规划项目获得政府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
展望未来,“门卫美术馆”将根据此前与复旦小区居民座谈会中收集的需求,围绕此次展览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专业讲座、艺术家与居民的共创艺术工作坊以及主题论坛等。
居民参与,共享艺术成果
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学校的负责人侯颖霞深度参与了此次展览的策划。谈及项目初衷,她表示:“在挖掘社区历史和梳理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我们深感这里与街道的人文建设高度契合。因此,我们希望为陈旧的门卫室注入新的艺术人文元素,发挥其社会美育功能。艺术社区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延伸,它打破了艺术的界限,让居民能更近距离地接触艺术。”
在复旦小区的“门卫美术馆”内,记者见到了两名来自虹口高级中学的志愿者彭怀瑾和沈茗珺,她们正热情地为居民讲解展览。侯颖霞透露,自“门卫美术馆”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以来,48个名额迅速被抢空,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涨。彭怀瑾告诉记者,这次志愿服务让她对街道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我是凉城的‘本地人’,但对这个小区并不熟悉。这次服务让我深刻感受到街道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为之自豪。在接待的居民中,一位70多岁的复旦大学退休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与我探讨了三星堆的工艺之美,进一步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受益匪浅。小小的‘门卫美术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崭新领域的窗口。”据悉,寒假期间,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学校还将以“门卫美术馆”为平台,开展绘画、艺术鉴赏等多样化的美育课堂。
凉城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是此次打造的艺术社区的三个点位之一,之后还将有另外两个点位陆续推出。主题教育期间,凉城新村街道结合“四百”大走访,推动艺术与生活相融,创新与传承相交,把公共资源和服务送到第一线,将居民喜闻乐见的讲座和活动送到家门口,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