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火爆的选修课,何以让学生在寒假里将课后作业写满神州大地?
2024-02-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李蕙兰 记者 刘昕璐

今年寒假一开始,00后李舒便坐上Z164次列车从上海到拉萨。“为了这趟西藏之旅,我筹划了半年,作为送给自己20岁的生日礼物。”李舒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名学生,她在一门名为《阅读与旅行》的选修课上种下了西藏之旅的种子,经过半年的阅读与准备,她要到拉萨“验收”课程成果。这门选修课启迪了如李舒一般的一波波学子,带他们走向“诗与远方”。

  ◇  “有字书”与“无字书”的组合  ◇  

施晖在瑞士马特洪峰

“一个人在旅行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每年秋季学期的周二晚上,学生跟着授课老师的足迹游览上海、北京、香格里拉、西藏等地——不点名、没教材,PPT全部来自教师亲自游历拍摄的美图,是这门课的显著特点。

这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施晖老师开设《阅读与旅行》的第七年,从第一次开课到现在,教室里几乎座无虚席,有抢到课的“幸运儿”,也有慕名前来“蹭课”的各年级同学,还有他所指导的学校社团“海鸥通讯社”的摄影发烧友。没有“秒杀”到课程的学生甚至一度在网上叫价800元求上课名额,然而却没人肯放弃听课的机会。

施晖的课程核心围绕着一句话展开:阅读的质量决定旅行的质量。看似不用教科书,实际上一节课下来,他向学生介绍的书籍囊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2022级的小秦在课后作业中写道:“我似乎从来没有沉浸式地深入旅行过,在没有做足功课就前往,从一个目的地匆匆赶到下一个。因为这门课的契机,我对于旅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旅行不只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拥有欣赏风景的眼光。”

施晖组织学生小组上海市内骑行

关于旅行的阅读,施晖认为,要分为旅行前的阅读、旅行中的阅读、旅行后的阅读。在了解到选课学生想要去西藏旅行,施晖借给她三本书:一种是工具类丛书,如Lonely Planet的《西藏》《神的孩子都要去西藏》;另一种是知识类丛书《走近藏传佛教》,方便学生了解西藏当地文化。除此之外,他还推荐了自己正在读的《100年前西藏独行记》,以及课堂上播放过的纪录片《冈仁波齐》片段。施晖常对学生说:“在旅行中的‘阅读’就不光是看书了,是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

提升课外阅读量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在旅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机票预订、酒店预订、行程设计和合理规划、规避风险,以及增强对旅游目的地的检索能力和信息采集、筛选、辨伪能力等。“课堂上很多干货,稍微一不留神可能就会‘错过’一次绝妙旅程。”李舒说道。在读完推荐的书籍后,李舒此次还到当地博物馆“巩固”,整个旅程结束后,她也将继续寻找书籍文献以解决旅途中遇到的困惑,通过亲身实践实现一次知识闭环。

从18岁起自助旅行到如今,80后施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曾有过9次西藏旅行的经历,采用过各种进藏方式、亲历过各种线路,他常常被学生称为“活地图”。“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通过积累知识、提高审美,发掘有趣的目的地,这样才会带给你属于自己的旅游路径和特殊体验。”施晖如是坚持。

  ◇  从旅行中验收阅读的成果  ◇  

施晖骑行进藏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施晖每年都会把“上海”单列为一个专题,带学生挖掘上海市内新颖有趣的目的地,设计“有意思、有内涵、有故事”的City Walk线路,或打卡红色旅游景点。他所指导的学生社团“海鸥通讯社”每年也会进行春秋两次外出踏察活动,力求让学生更加熟悉上海这座生活学习的城市。

施晖每年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有一年,施晖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学生研究史料,对松江地区的古塔进行梳理考察。小组成员设计的《文学地图——引领景点可视化与城市可阅读》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接触的学生多了,施晖才真正意识到,他们的活动半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很多上海本地的学生,对这座生养他们的城市也缺乏了解。纵然新的“网红热点”还在被持续地创造、生成,但很多人对旅游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从自己待腻的地方转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

令他印象最深的一份作业来自一名生长在云南昆明的学生。她巧妙地从自己喜欢的程耳的电影切入,讲述了对上海的变迁、对海派文化的认识。可见,电影和书籍是比较好的媒介,充分的阅读则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理解上海。

在施晖的建议下,有一些学生对外滩的今昔做了比较研究。他也总是鼓励学生们多去走一走、散散心,再坐一下2元的浦江渡轮从浦东到浦西。坐浦江渡轮总会撩拨起70后、80后上海人对黄浦江上交通工具变迁的追忆,而“2元的浪漫”不知道现下的年轻人还能不能体会。

李舒和驴友在珠峰大本营遇到“日照金山”

2021级的佳慧原以为自己足够了解上海,却在阅读了有关上海的影视作品中看见了不一样的风貌,于是,她以《爱情神话》《繁花》为基础进行考察设计,并在作业中写下自己的思考:“真正地了解当地风情是需要融入当地生活中的。保罗·索鲁也说过,当旅行不再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而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时,这样的旅行收获最大。”

今年寒假开始前,就又有好几个学生向施晖“一对一”咨询旅游相关事项。“有的学生选择冬游西藏,有的学生选择去海岛度假,相当于把在课上提前预习一遍的旅行付诸现实……很期待他们在旅途中的阅读收获。”施晖说,“路在书中,书在路上,路就是书,书就是路。”

李舒在西藏的途中提交了今年的“课后作业”。她在旅行分享笔记中写下,青春时期的旅行是无数“第一次”的实现过程,当真正深入远方的山川湖泊,踏上被雪山环绕的日光之城,见到朝圣的信徒时,书本里的文字、纪录片里的画面变得更加具象化,使她不由得心怀感恩。

在施晖的个人公众号中还有一条这样的留言:“2014年选修旅游时听了老师的讲座,到今年为止已经一个人去过了20多个国家,谢谢老师给我的勇气。”10年过去,类似的回响也越来越多。

《阅读与旅行》课程在2017年就作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获得立项并通过验收。“阅读与旅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规划旅游路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更好地规划人生旅途,享受生活。”施晖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李蕙兰 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