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来之际,上海迎来两家高颜值“江南风”书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赶在春节到来之前,今天上海同时迎来了两家书店。青浦城区的“江南书局・青溪之源”从崧泽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江南之风扑面而来。而位于金山枫泾镇的朵云书院·枫泾店则索性坐落在一座江南三进古宅里,骨子里的江南韵挥之不去。这些精品书店会成为春节里这座城市所散发的江南文化的一部分。
※ 崧泽文化给书店以灵感 ※
上海今天迎来了第三家江南书局。坐落于青浦城区的“江南书局・青溪之源”,给人扑面而来的江南风。如果说之前奉贤的“江南书局·书的庭院”主打的是竹文化,嘉定的“江南书局·疁城之瞳”以湖景风光为主,那么现在的这座“青溪之源”则指向了上海文化的起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上午赶到“江南书局・青溪之源”,看到书店内大量使用了六角窗、海棠窗等江南窗棂元素,设计师通过借景的设计手法,使得窗内安静灵动的书局空间与窗外往来的人间繁华相映成趣,动静融合,视野交叠。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庭院。
书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溪”作为青浦的雅称,不仅展现了青浦地区水资源丰富、景色宜人的特点,也体现了青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风景。“崧泽文化”便诞生于此。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很多学者认为,它也可以称为“江南文化之源”。所以在充分地呈现江南文化的调性,“江南书局・青溪之源”是有十足底气的。
据设计师介绍,书局的道具和标识设计灵感源自崧泽文化双层镂孔陶壶的图案,设计团队将陶壶的花纹提取出来,让千年后的“形”也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时尚设计。此外,团队还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代表着东方意蕴的柳叶瓶作为展示道具。柳叶瓶器型纤细,形似柳叶故被称为“柳叶瓶”,瓶子整体造型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因此又被称作“美人肩”。这一元素突出了青浦的区域文化,也打造出品牌辨识度。
除了“极江南”的颜值之外,这里的内容也值得一看。记者注意到,整家书店总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分上下三层。一、二层为卖场功能区,包含图书、文创文具、餐饮三大区域。其中,图书约为12000个品种,主营文学、艺术、少儿、教育等类别。文创文具约2000个品种,含学生用品及时尚潮玩。引人注目的是四楼的多元化功能区,包含会议厅、自习室、自助微创空间等区域,为承接青浦区内大型文化活动做好服务,也为周边白领、学生提供安静雅致的学习和会议空间。
应该说,“江南书局・青溪之源”是上海新华传媒近年推进“5+5+N”书店网点布局建设又一大成果。其中,建造五个新城“江南书局”是新华传媒积极响应上海“十四五”规划“新城发力”方略的重要举措,意在开设五个新城书店旗舰店,并统一以“江南书局”命名书店品牌,打造五座与各新城独特文化基因相匹配的文化空间,助推“江南文化”在新城生根开花。
※ 三进江南老宅里开了家书店 ※
在同一天,朵云书院在金山枫泾镇迎来其第10家书店。和“江南书局・青溪之源”相似,朵云书院·枫泾店主打的也是江南风。只是前者是在新建筑里塑造江南,而后者却直接坐落于一座三进江南古宅里,骨子里透着浓浓的江南韵。
文学社科图书一直都是朵云书院的强项。记者了解到,朵云书院·枫泾店图书共计1700种,数量约5300册,古今中外,涉猎广泛。作为开业限定惊喜,他们还准备了余华、孙甘露、金宇澄等作家的签名书等读者入手。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朵云书院·枫泾店主打的是少而精,虽然图书品种不是很多,但也尽量做到细化,给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角度。他们一共设置了8个主题,包括人工智能主题的“它们会抢了你的饭碗”,医学、健康、基因主题的“靠谱的医生们”,生物学主题的“地球上的它们”,理科主题的“书本外的数理化”,天文学主题的“整个宇宙为你闪烁”,科技发展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你能察觉的变化”,人类学相关的思考“我们会走向哪里”,以及给孩子们看的科普书“未来属于孩子们”。
还有一些小门类的图书颇为引人注目。比如“妖怪类”图书主题。书店选择了鬼怪、精灵、异兽、妖精等内容,让读者进入一个奇诡世界,感受魔幻的魅力。这里不仅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如《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等,也有西方的精怪传说,如《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等。此外还有小人书的单元,《西游记故事》《岳飞传》《牛郎织女》……栩栩如生的画作,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定会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书店内举办展览,已经成为朵云书院的一大特色。朵云书院·枫泾店的开幕展是“丁悚的漫画人生”展。作为第一代漫画人,丁悚是中国第一个漫画团体“漫画会”(成立于1926年末)的创办者之一,因此被誉为“中国漫画的先驱”。他也是枫泾人。所以书店以丁悚个展启幕,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展览共计展出42件展品,其中包含3组丁悚的漫画手稿和1件雕塑作品,尝试呈现其漫画创作的多个面向和不同风格,为广大读者了解这位早早离乡,毕生活跃于上海艺坛的本地乡贤的多彩创作提供机会,同时也是对这位在中国漫画的草创阶段筚路褴褛、开辟前路的艺术家的纪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