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新政颁布后上海楼市如何?专家:大量此前被抑制的需求有望得到释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根据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优化本市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自1月31日起,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已满5年及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可在外环以外区域(崇明区除外)限购1套住房。
新政出台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房产经纪人欢欣鼓舞,也有许多市民表示接到了各种推荐房子的电话。临近春节,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几天在走访和电话咨询本市数个外环外的房产中介门店后发现,新政出台后因为恰逢工作日,以及连日下雨还有临近春节的缘故,实地看房的客人目前还不算多,但预约节后看房的人数多了起来。
◆ 大部分购房者预约年后看房 ◆
记者从链家获悉,该公司也监测到咨询量的显著变化。“从后台数据看,咨询量有明显的增加,较平时工作日大概增加了30%左右。”上海链家研究院首席分析师杨雨蕾表示。
据统计,新政后首日,贝壳和链家App1月30日的咨询量比1月23日新增32%,环比1月29日新增29%。
“请抓紧最后一波窗口期。”这两天,中介小蔡在朋友圈吆喝称。松江九亭的一家中介公司的经纪人小黄告诉记者,自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就带看了一名单身的购房者。对方社保已经缴满五年,此前一直没购房资格,默默关注楼市。希望趁着节前看是否能捡漏。“过了春节后的行情不好说。楼市一直有金三银四的说法。去年2到4月,上海的行情是一年中最好的。去年9月初认房不认贷政策实施后,楼市又出来一波行情。一些有大户型置换需求的客户就上车了。”
尽管有个别客户已经先下手为强,在春节前带看,但小黄透露说,大部队还是约在了年后。毕竟这次对新政影响最大的是户籍在外地的单身人士,这几天都急着回老家。
据一个专业房产公众号的帖子称,作为外环外的热门板块,九亭以性价比著称,轨交上的优势更是非常明显,5站到漕河泾开发区,8站到徐家汇。不少外地人选择在九亭安家置业,多年发展下来,这里的生活配套已经非常成熟。作为一个刚需板块,这次新政对九亭的影响十分明显。新政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客户带看这边,房东这里也有反应,比如不少人想要提升挂牌价,大多数的房东对这次的市场刺激比较乐观。也有中介建议,房东如果不着急的话,可以适当提升挂牌价格,静待市场反应。
记者这两天踩点了多家房产经纪公司门店,中介们清一色在打电话。但因为中介也要回家,所以店内人并不多。松江的一位中介田小姐透露说,新政出来后,放开单身限制,公司开始着重排摸符合要求的单身客户,门店的咨询量也上去了。“这两天,已经有一位下手快的客户买了。这位客户一直关注着自己喜欢小区的动向。一放开就买到一套笋盘。”
田小姐表示,每年年底是低谷。过完年后带看量会有所提升,年前是捡漏的好时机。“如果不是新政效应的话,我们这1月20日左右都没啥人了。春节我们也会安排一两个人值班。但春节愿意接待客户的房东不是很多。除非是房东把钥匙委托给我们的,可以带看。”田小姐称。
◆ 大量此前被抑制的需求有望得到释放 ◆
记者昨天联系上在青浦赵巷当中介的小刘时,他已经在回老家的路上了,但这并不影响他接客户电话。他对节后的行情十分看好。“单身,社保满五年的条件一定要符合。最近来咨询的人不少,但大多没时间来看房。”
1月13日上午,上海市青浦区和奉贤区相继出台人才购房新政。在青浦新城和奉贤新城,非沪籍人才社保或个税年限由5年降为3年,同时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这也意味着,两大新城相继取消了单身限购政策。小刘告诉记者,上个月的新政出台后,已经是一波利好。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又出利好,过了年估计会有一波“小阳春”。
此次闵行区的外环外的板块也受新政影响,开始活跃起来。颛桥板块的星河湾附近的中介小张透露说,新政出来后成交量上来了。年前一段时间,他所就职公司沪南板块的所有门店加起来一天的成交量达到了100多单(新房和二手房累计)。“坦白地说,从去年6月份到现在价格已经见底了。一些房东已经撤单了,不打算亏本卖。现在挂牌的都是诚意价。”
“从看房到下定有一个周期。新政出来得较为突然,一些符合要求的单身人士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春节正好是一个很好的缓冲期,给他们过年筹款的时间。”小张预测,2月17日左右待客户们纷纷回上海后,预计成交量会抬头。新政的作用预计到2月末3月初的时候会显现出来。
杨雨蕾分析说,上海首次放松非沪籍居民的购房资格,由家庭调整为个人。虽然针对的购房区域仅限外环外,但从二手房成交分布来看,有近53%的成交占比在外环以外,能够满足大部分刚需购房者的需求。所以此次放松限购将有效针对刚需购房群体,鼓励单身购房者积极入市,充分释放潜在的购房需求。“此外,考虑到目前楼市成交理性,本轮调整将针对此前被抑制的合理的购房需求,能够保障一定的成交活跃度,但并不会导致楼市过热的情况。”
她还表示,有大量此前被抑制的需求,有望在未来得到释放,二三月份的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