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配酒,真的可以?专家:过年饮酒要谨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近日,某脱口秀演员疑似自杀被救,称“头孢喝酒死不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宋丹騑提醒大家千万不能被误导,“头孢配酒,说走就走”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而且不只是头孢,很多药物都不能与酒同时期服用,避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春节来临,饮酒必须谨慎!
头孢配酒,真的可以?
日前,某脱口秀演员发微博疑似轻生引发关注。据悉,该演员后续被找到,但并无生命危险。
不过,该演员的一条回应却在网络再次引发热议,他表示:“大家别担心了,我没事儿,我发现头孢喝酒根本死不了,除了胃有点不舒服,一点事没有。”随后,其再次发文称,为自己的不成熟向所有人致歉,将注销微博。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尤其是关于他对喝酒和服用头孢药物的误导性言论更是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担忧。有网友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称,“吃了头孢第二天晚上喝酒,过了一段时间反应剧烈,被120拉走了”。
有媒体报道称,几天前,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被送来急救。只见他面色苍白,手捂着胸口,一直气喘、干呕,身上散发着浓浓的酒味。接诊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原来,老伯前一天感冒发热,在医院静脉输液,打了头孢类药物。当天中午战友聚会高兴,喝了点酒,就变成了这样……医生判定:这是典型的 “双硫仑样反应”,于是立即为老人给予对症补液治疗,很快,患者症状减轻,回家观察了。接诊医生表示:“幸亏这位大伯送来得比较及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双硫仑反应,不可忽视
时近岁末,不少人酒局聚会约不停。然而,医院急诊室也跟着“热闹”起来。
为什么饮酒后,会发生醉酒现象?宋丹騑解释,酒精学名叫做乙醇,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经肝脏进行代谢,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生成乙醛,乙醛通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换成乙酸,乙酸再次分解成水合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个过程顺利完成,酒精在人体内就完全代谢、排出体外了,在这个过程中,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起着主要作用。乙醇脱氢酶在人体的含量每个人差不多都是持平的,但是乙醛脱氢酶的含量差别就比较大了,一旦喝酒过多,导致这两种酶不能及时分解,那么会发生醉酒的情况。
吃药后喝酒引起的反应称之为双硫仑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指双硫仑或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的药物抑制肝脏乙醛脱氢酶,阻碍酒精代谢,即使少量饮酒也可引起乙醛中毒的反应,轻者出现软弱、眩晕、嗜睡、幻觉、全身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重者可有呼吸抑制、虚脱、惊厥、心功能失常等剧等烈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专家提醒:过年饮酒须谨慎
临近新春佳节,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约好了亲朋好友,准备欢聚一堂把酒言欢。但是,饮酒又该注意哪些呢?
宋丹騑告诉记者,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头孢类药物,其中以头孢哌酮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较多,且相对比较敏感;第二,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第三,其他抗菌类,如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等。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药物如:感冒药(大多含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镇静催眠药(地西泮、氯硝西泮、巴比妥类等)、降压药物(利血平、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降糖药物(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抗过敏药物(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用药后若饮酒,可能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嗜睡、精神恍惚、昏迷、低血糖反应、惊厥、休克及死亡等。
在此,专家建议:春节将至,在欢度佳节,品饮佳酿的同时,需要注意——“饮酒不用药、用药不饮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