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龙出没”:穿梭时光的寻龙记
2024-02-14 上海

从几年前开始,每逢春节在这座城市的各大艺术展馆里寻找生肖,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年俗之一。寻找生肖的难度各有不同,比如老鼠,古代文物里呈现老鼠的不多,所以要把它们从硕大的展馆里找出来,必须要花一番力气。

但是今年的龙就不一样了。在十二生肖中,龙显然是最特别的一个——它是想象中的生灵,未曾见于现实之中。这也就为人们对龙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龙在国人心目中又具有极高的地位,所以它总能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基于这两点原因,龙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这场“寻龙记”也就变得轻松而愉快。

青年报记者 郦亮

自古龙就是“主角”

上海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生肖展,近年的“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因其展品规格很高而备受关注。

龙在各种传闻中一直是上天入地、兴云布雨的超凡存在,同时它亦是古人心中的吉祥神兽,指示着东方和星宿、帝王和权力,所以有关龙的文物不胜枚举,这也为上博举办今年的生肖展提供了广阔的挑选空间。

往年上博都是自己独立举办生肖展,今年他们提高规格,携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共同举办,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8件不同时期、形象各异的龙文物精品,讲述中华龙形成与发展的传奇片段。

上海图书馆东馆龙年生肖大展出现的大多是“当代龙”。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这八条“龙”中的“老大哥”当然是来自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的“玉玦形龙”。这条“龙”来自5500年到5000年前,2003年在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这可以说是早期龙的形象了,和现在人们心中的龙有很大不同。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件玉玦形龙头部较大,双耳竖立,耳间有棱脊,吻部前突,用阴线雕出双目、口和鼻间褶皱。躯体弯曲呈玦形,缺口处有明显切割痕。颈部有圆孔,可以穿系。这条“龙”怎么和现在的“龙”有如此不同呢?专家告诉记者,这条龙的形象根据造型推测可能源自猪、熊或蚕等,因此也被称为“玉猪龙”,体现了龙文化起源的丰富性。玉玦形龙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也是先民用以沟通天地的圣物。

“龙的传人”自强不息

要说审美,起码从唐代开始,龙的形象就和现代有点相似了。“春光龙融”展的8条“龙”中有一条“金龙”,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见这条1971年从陕西省西安市郭家滩村出土的唐代金龙,龙长首独角,巨目阔口,眼与耳下有三撮短须,作腾空奔驰状,脚爪锐利,爪为三趾。身躯较直,下部镂空处镶嵌绿松石。颈、背卷曲成尖角,长尾直伸,末梢勾卷。角、三趾及尾上各有一小孔,为穿铆钉之用,推测其应为某件器物上的装饰。

虽然这条龙和后来定了型的龙还有所不同(后来有“五趾为龙,四趾为蟒”,这条龙只有三趾),但也反映出了龙的形象演变的一个阶段。那龙鳞清晰细密,形态矫健有力,是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还有一条近代的“珊瑚龙”也是十分难得。专家告诉记者,此器以整枝红珊瑚株雕刻为游龙,颇为珍贵。龙回首摆尾,双目圆睁,巨口大张,口中含有可活动的宝珠,龙角后曳,挂有一包袱状的瑞器。龙身依珊瑚形态巧雕,背脊与龙鳞刻画清晰分明,四肢上雕有灵芝及攀肢小龙,形态各异,匠心独运。

珊瑚是一种有机宝石,由海洋中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堆积而成,可见红、白、蓝、金、黑等颜色,以红珊瑚最受喜爱。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珊瑚已被制作成护身符随身佩戴。在东方,珊瑚也同样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这也是上海博物馆这次特意遴选此龙的原因。此外,西周“龙纹盘”、唐代“鎏金铜龙首银链”、金代“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明末清初“尤侃 犀角雕六龙杯”、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等也都是看点。

“龙形象的演变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多元融合,龙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中华民族的龙文化还在持续演变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部分。

吴王夫差盉为春秋晚期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整个器物上最突出的是盉的弧形提梁,采用了一个龙的造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龙

如果说,上海博物馆的龙大多来自古代,那么上海图书馆东馆这次龙年生肖大展的438条龙则基本上都是当代龙。虽然同为龙,但是古代龙和当代龙却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美协主席、著名漫画家郑辛遥这次带来一幅《龙年一笔顺》,只用一笔就将龙的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龙的眼神、龙角和龙的身姿是刻画龙的三要素。采用漫画简练、夸张的手法,运用书法写意的韵味来塑造龙年生肖图,一气呵成,寓意龙年一笔顺遂、吉祥如意。”他说。

95后画家杨晨毓这次带来的一幅《云》被放在上图东馆大厅的核心位置。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幅《云》里的龙固然很精彩,但其实看点还是在龙身旁的云彩。杨晨毓谈到,古人有言“云从龙,龙起则云生”,所以要画好龙,云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她特意从上图借来《中国历代云纹纹饰艺术》一书来研究,在画上从原始旋纹开始,画了商周云雷纹、先秦卷云纹、汉代云气纹、魏晋流云纹、隋唐以来的朵云纹和如意云纹,最后画到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云纹装饰艺术。“而龙从云中穿越而来,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突出特性。”杨晨毓说。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龙,虽然没有脱离古代龙的基本形制,但是当代艺术家的龙显得更为时尚。“尽管国人对于龙的推崇没有变化,但是龙也一定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龙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因为一直紧随时代,龙才永远富有勃勃的生机。”杨晨毓说。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