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为“龙”做一次精妙注解
2024-02-15 上海

龙美术馆已经是公认的上海文化地标。本版均为青年报资料图

坐落于上海的龙美术馆,是全球唯一以“龙”命名的美术馆。它矗立于徐汇滨江之畔,不仅是上海的文化标识,更以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造型和十年来始终如一的独特展览风格,成为艺术界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十二生肖中,龙以其超凡脱俗、仅存于传说中的形象,成为了最富神秘色彩的存在,它象征着勇往直前、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这正是“龙文化”的精髓所在,而龙美术馆显然是对“龙文化”的一个精妙注解。

青年报记者 郦亮

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每逢迎新时节,龙美术馆都要举行一系列展览。事实上,“龙美术馆迎新展览”已经成为了预测上海艺术展览未来趋势的重要参考。与众多追求应景的展览不同,龙美术馆的迎新展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风格,既不过度渲染节日氛围,也不盲目追随生肖或名家联展的热潮。这家美术馆总是不紧不慢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出牌”,这倒反而让人对其刮目相看。

今年春节期间,龙美术馆更是推出了七大展览,其中,“秦一峰”个展尤为引人注目。作为上海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秦一峰此次展出的作品主体部分以明代素工家具残件为拍摄对象,通过负片的形式展现了其十年间的艺术探索。

“负片”的明暗与被摄体相反,其色彩则为被摄体的补色,它需经印放在照片上才还原为正像。秦一峰通过极其复杂的拍摄处理,让底片承载了独特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在谈及“负片”这一概念时,秦一峰说道:“负片不是底片,底片不是终结,它是要转成正片的。在我这里,没有底片这个概念。”

同时,龙美术馆的展览布局也充满了创意。主展厅高大的空间为作品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秦一峰的全新作品《24块阳光》首次以平置于地面的方式呈现,与展厅的挑高空间形成了对峙,为作品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和复杂性。

另一值得关注的展览是海派艺术家张雷平的“走走停停”个展。此次展览汇集了张雷平近十年来的40余件代表作,包括梯田系列、海礁系列、芦苇系列,这也是张雷平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个展。

“走走停停”不仅是展览的名字,也是张雷平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他解释说:“艺术家探索之路就是在走走停停当中前行的。停停是思考,是学习,是补充能量,是辨别方向,是为了以后更自信地前行。走走停停是毛笔在宣纸上的运动节奏。停是深呼吸,走是无数个停的集合。”

在张雷平看来,绘画是情绪和感知的书写者,应该超越材料、地域、流派和时间的束缚,回到其最简单、最直接的状态。这种追求纯粹和真实的艺术精神,无疑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当“龙”成为一项使命

龙美术馆的创立初衷之一,就是为面临各种困难的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这也是2014年王薇和同为著名收藏家的先生刘益谦决定创办龙美术馆的原因之一。龙美术馆位于“西岸文化走廊”的核心位置,建筑总面积约33000平方米,展示面积达16000平方米,是上海公认的文化地标之一。美术馆主体建筑以独特的“伞拱”结构为建构特征,共分为四层。地上一层、二层大尺度出挑的拱形空间由质地细腻的清水混凝土浇灌而成,与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形成视觉呼应,营造出理性冷静的工业感与原始感,以及对比鲜明的力量感与轻盈感,同时赋予美术馆建筑以极具敏锐的当代性和创造性。

关于龙美术馆以“龙”命名的缘由,众说纷纭。有种说法认为,美术馆现存的长约110米的煤料斗卸载桥形似龙脊,而龙又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因此得名“龙美术馆”。

“龙”的名字俨然已经成为了龙美术馆的一项使命。十年来,龙美术馆进行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播工作,也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能够焕发生机的可能性。

让青年感受“龙文化”

观众知道刘益谦夫妇,除了因为龙美术馆之外,当然还因为他们当年以2.8亿元人民币拍下的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其实他们都是上海重要的收藏家,他们的很多藏品的等级都不在公立博物馆之下。“私人美术馆的特色是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并把独乐乐给到众乐乐。”王薇说。说到底,他们创办龙美术馆的初衷,就是想与大众分享收藏和喜悦,刘益谦说:“当时没有宏大的目标,就是脚踏实地做一个纯粹的美术馆。”

十年来,龙美术馆共举办了200多场展览和几千场公共教育活动,迎接了3000万人次看展观众,成功获得了全球同行的尊重,进入世界最重要的私人美术馆行列,在国际美术馆中占据一席之地。刘益谦说,十年前来美术馆的大多是相对专业性的艺术爱好者,但开馆三年后,观众越来越年轻,甚至高中生、小朋友也会主动来美术馆看展。有时在龙美术馆里碰到年轻观众讨论展览作品时有误区,刘益谦会上前解说,并一起讨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公众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让越来越多人来逛美术馆,这说明了美术馆存在的价值。”

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尤其是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美术之友,龙美术馆未来的重点还是要放在青年艺术家的发掘和推介上。王薇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在美术馆没有成立之前,已经从各种渠道购入非常多的70后、80后,甚至90后艺术家的作品。2016年,龙美术馆又策划了“80后·08后”龙美术馆藏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这时候90后崭露头角、80后已有几分老成。在前辈云集的“存在于世”“多重景观”两场特展中,也有26位80后艺术家,以及3位90后艺术家拉斐尔·芬尼斯(1990)、瑞秋·琼斯(1991)、张子飘(1993)。

龙美术馆的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作为一家以“龙”命名的美术馆,刘益谦告诉记者:“龙美术馆的宗旨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尽可能地吸收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艺术,做一个纯粹的美术馆。”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