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驿站 向着更幸福进化
2024-02-25 生活

长宁外环绿带驿站(采绿庭)外部。本文受访者供图

杨颖/文

很多年前,有游客投诉上海如厕不便,有关部门便制定了规划,要每隔一定的距离建造一座厕所,以解决游客和市民的上厕所难。不久前,上海市规划部门发布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优秀案例。打开案例集,曾经的难题如今早已是笑谈,功能更加多元、服务更加周到的各种六艺亭正以不断进化的姿态进入市民生活,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感。

让市民歇歇脚

驿站启动基础版

市民驿站是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推进的“六艺亭”的一种,设计师张斌是最早设计市民驿站的,做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驿站项目,对市民驿站的理解堪称透彻。他告诉记者,最早参与驿站设计缘于浦东滨江建设。浦东滨江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全程22公里,需要规划出市民休息、如厕的公共设施,当时给这个休息站定的名字就叫“市民驿站”。张斌接手第一个试点的东岸驿站设计时,浦东滨江工程已基本完成,驿站需要在45天完成设计建造,投入使用。

为了完成这个在很多设计师眼中“不可能”的任务,张斌和他的团队用3天时间拿出了基本方案,通过与施工方协调,确定了整体采用高装配率的钢木混合胶合木建造系统,提前完成了任务。

这座张斌称作“1.0”版的驿站被命名为“望江驿”。与当年的“公厕规划”不同,市民驿站从一开始就对功能的设定有规范指导要求,它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间,也包括一些24小时的服务设施,像自动售卖机、储物、饮水之类的,另外还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公共休息空间。张斌说:“这样的设计所考验的不是一个建筑的夺目,或者多么独特,去秀这样一个建筑的设计技巧。它更多的是在考验如何用一种有温度的、有品质的、有关怀的空间去回应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参与。”从市民驿站的实际运作看来,多功能的公共休息空间正在发挥越来越强的市民参与、文化现场植入的功能,也体现出市民驿站在城市中的活力。

有了第一个示范样板,浦东滨江每隔一公里一座的市民驿站很快建设完成。有骑行或漫步者在这里续水,有观景的老人在这里小憩,甚至有附近上班的年轻人带着饭盒在这里吃午餐。驿站的保洁阿姨在闲暇时会换上自己漂亮的衣裳,拍上一段视频,骄傲地秀这座驿站。

建筑可循环利用

2.0驿站的历史回望

上海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如何保护和保留这些历史,如何将海纳百川的文化传承下来,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大任务。在杨浦滨江建设市民驿站,在便民、利民之外,历史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就成了考验设计师的课题。

杨浦是上海的老工业区,一大批大工业都曾在这里落户,杨浦的码头也曾是革命先行者寻求真理的出海口。在实地调研时,设计师发现,杨浦滨江基本没有可供新建市民驿站的用地指标,但是,除了规划保留的建筑之外,还有少量在保护之外的老厂房未拆除,在反复勘验之后,设计团队提出了利用这些老厂房改建市民驿站,将闲置或者废弃的城市空间进行公共性活化,改造再利用、可循环,保留杨浦滨江历史脉络。张斌告诉记者,这些厂房虽然没有保护身份,但是它们与黄浦江和未来规划的贯通道有一定的关系,或者它在建设空间当中比较有特点,设计团队就建议把它留下来,打开墙和窗户,同时掀开顶盖设计成三个共生花园。在实施好的两个棚架中,重新植入驿站,其中一个植入了小型的驿站。另一个棚架非常高大,而且有100年的历史,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个龙门吊车架的基础上扩建而来。设计师就在这样一个棚架当中植入了三层共800平方米面积的杨浦滨江党建驿站的旗舰驿站。一层提供市民服务,二层是主题展示,三层是党群活动空间,整个项目表现出非常好的活力。张斌团队做的这个旗舰驿站正好在江边,一面能够望江,另一面则和杨浦工业基地之间的历史进行回望。

从1.0做到2.0,张斌对市民驿站的设计建设很有感触,他说:多数设计师习惯从物质思考,不大习惯想象建筑和社会和人的关系,做市民驿站使设计师有机会从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思考,也给设计师如何做有人文关怀的设计以启发。

多元共创共建

3.0驿站演绎城市温度

上海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近年来,桥下空间日益受到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的关注,已经出现了一些利用桥下空间的城市建设项目。武宁路桥算是苏州河上的一座大桥,桥上交通繁忙,桥下空间非常可观。在普陀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张斌团队对利用武宁路桥下空间建设市民驿站进行了调研,也做出了方案。在方案评审会上,有人提出:桥下空间本来就比较受流浪人员的关注,这里做成市民驿站,方案中还有很多开放的空间,会不会未来成为流浪人员的聚集地?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了这么一个共识:如果着眼于上海人民城市的建设,包括卓越城市的建设,应该让所有的民众都能够感受到城市建设的善意和温度,这个“所有人”当中,也应该包含可能的流浪人员,当然,这也是在考验我们的城市管理能力。

由于武宁路桥很宽,因此,贴着一面桥基设计的驿站开面很宽。除了常规的厕所、饮水和休息区,设计师特地设计了很开阔的开放空间,整个开放空间呈台阶式,张斌喜欢把它看成“城市剧场”。桥下驿站的设计中规中矩,但是,建成后这里的热闹程度出人意料。驿站小小的咖啡馆半公益性质,引来了很多咖啡爱好者,包括附近公寓的老外;附近居民喜欢坐在木质的台阶上聊天,因为在室外,不会打扰别人;有户外活动的机构联系在这儿举办骑友或跑友聚会;甚至有非洲鼓爱好者在这里举行小型品鉴会;一些喜欢乐器的居民也常常自发在这里吹奏练习。张斌说,有一位朋友晚上开车路过武宁路桥下,听见有人在吹奏萨克斯,音乐悠扬,灯光微黄,突然有了很温暖的感觉,便拍下来发了朋友圈。

这时,这个公共空间更像城市看台,原来昏暗的桥下空间转变为一个温暖的空间、一个非常舒适的界面。这样一个空间,见证了不同社群的参与,实现了社区人群的多元共创共建,建筑推动了城市参与者的参与和表达。

3.0版的市民驿站,通过位置的选择和空间的打造,从单向地为市民提供街区出行的需求,自然地过渡到了居民自发参与、共建的社区公共空间,形成了驿站与市民之间极为良好的互动和依存关系。

差异化空间再造

融合城市记忆的高阶版驿站

随着“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在全市推进,中心城区的市民驿站见缝插针,已经大致能满足需求,此时,张斌团队接到了长宁区绿化与市容管理部门的新任务:在将外环绿地林带改造成市民可进入的绿地公园的同时,设置一批驿站设施。

当时,约6公里长的长宁外环生态公园已经是上海很著名的“跑者天堂”“骑行天堂”“亲子天堂”,非常受市民欢迎。同时,因为缺乏服务型公共设施,人们的很多需求无法解决。但是,作为林地,外环公园并没有可以用作建设的土地。在考察当中,设计师发现了被闲置的资源:1995年外环林带征地的时候,留下来4栋农民房,后来作为道班房和防汛库房,但是利用率并不高。这些农宅样式普通,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郊的样貌。于是,设计师将这些农民房加以改造利用,保留并加固一层砖混结构,拆除二层楼板以上部分,替换为新的胶合木结构,并在保留道班房功能的同时植入驿站功能,成为一个新老结合的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升级驿站。

四个驿站各不相同,和整个外环公园场地有比较好的融合方式:有的有庭院,甚至可以看到跑道上飞机的降落;有的在桥头,桥头跟驿站之间有比较好的连接关系;有的提供了和公园的立体连接,可以作为市民休息空间;在最南端非常好的一个河道转弯地区,是一栋最大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了长宁外环旗舰驿站,在二层提供了比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区政府也引入了各种有意思的主题活动。这四个外环驿站也成为2023年城市空间艺术季长宁分展场的场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驿站见证了原本处于上海城乡接合部的西郊如何融入中心城市发展的一段历史,恰好成为上海外环内外、中心城区和新兴城市化地区之间连接的纽带;从建筑特点上看,它又是上海农村历史建筑的延续和提炼,人们可以依稀看见某个年代的上海村庄。

如果说,市民的参与可以看成市民驿站建设的3.0版本,那么,这种连接城市和乡村、过去和未来的驿站,就应该是市民驿站的4.0版本了。

==   链接   ==

市民驿站 从1.0到4.0

◇望江驿

望江驿是位于上海黄浦江贯通工程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内的一系列服务驿站之一,为市民提供休憩停留空间和公共卫生间,摆脱了基础设施曾经隐匿、冷峻、严肃的形象,通过与景观、地形的多维整合,形成了日常、自主、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每一个望江驿的设计都由两部分构成:一侧是相对封闭的公共卫生间,另一侧则是布置有信息导览和发布、阅读书架等服务设施的开放、通透的公共休息室。

驿站能以平易近人的氛围为市民提供支持和服务, 同时更能够强化场地自身的特性,让建筑有机会成为风景的放大器。“望江驿”这一命名也是由此而来,凸显了驿站的双重诉求。

杨浦滨江党群服务中心

历史的记忆在驿站的设计中被保留,并注入新功能进行活化。驿站在电站辅机厂原址兴建,外表保留了昔日大工业时代留下的龙门桁架,涂装成深灰、工业蓝、银灰三色。深灰色是1921年慎昌洋行龙门架的颜色。工业蓝代表1950年至1970年上海锅炉厂时代,那时工厂的外墙表面是蓝色的。银灰色代表未来的美好生活。

行走在驿站中,可以在电子屏上读到上海电站辅机厂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在通往二楼的楼梯上,匆匆一瞥杨浦滨江的第一家水厂、第一家棉纺厂的简史,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回望工业历史。

武宁路桥下驿站

与寻常灰暗的空间不同,武宁路桥下别有洞天。在两侧两三米深、二三十米长的桥洞内,两间木质的驿站填补了原先逼仄阴暗的空间。除了公共卫生间、自动贩卖机等“标配”功能,该驿站还引入了“城市看台”与“迷你展厅”,分别嵌入在桥洞两侧。展厅的外界面可开可合,既能在合上时提供休憩者与来往车辆隔离的隐蔽空间,又能在打开时与马路对面阶梯式的看台一起成为桥下剧场,实现有趣互动。驿站“城市看台”的两端还留有两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目前已被打造成为鲜花店、咖啡茶饮店。

长宁外环绿带驿站

藏于外环城市森林中的这四座驿站保留并加固了一层砖混结构的原有用房,用新的胶合木结构替换原养护用房的二层空间, 并用木屋顶延续原建筑的坡顶屋面,营造出通透、开放、亲切、自然的氛围。4座驿站均设置了公共休息室、连廊、檐廊等空间,每个驿站还有至少一处公共卫生间和自动售货机,方便往来市民游客休憩。

4座驿站的主题各有不同,名称则都来自《诗经》。如,位于外环西河东岸的1号驿站“采绿庭”,语出《诗经·小雅·采绿》中的“终朝采绿,不盈一匊”;3号驿站鱼丽阁语出《诗经·小雅·鱼丽》,取“万物盛多、宾主尽欢”之义;4号驿站振鹭轩取自《诗经·周颂·振鹭》,是隐于林中的林带管理用房,楼前则设计了可供市民避雨、遮阳的宽大檐廊;5号驿站有年堂,语出《诗经·小雅·甫田》中的“自古有年,今适南亩”,取“丰年大仓,仓廪殷实”之义,驿站的外形也犹如一座饱满的农庄谷仓。内部大厅宽广敞亮,适合举办各类文化时尚活动,承载了长宁环城公园带“起居室”的功能,彰显了长宁社群生活丰富、市民互助互爱的城区氛围。

杨颖/文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