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复兴启航,这套丛书呈现百年前青年的“睁眼看世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一百多年前,阿芒贝尼克号轮从上海的黄浦码头(今秦皇岛路码头)启航,驶往法国。船的低等舱里挤着一群青年,他们热情而激昂,心怀救国图存的理想。系统讲述青年“睁眼看世界”,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史实的“爱上北外滩·睁眼看世界”丛书,已由学林出版社推出,今天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研讨会。时间已过去百年之久,但那时青年之梦依然激励着今人。
据统计,1919年到1920年,有近2000名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寻求探索中国的救亡之路。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命运。欧洲是他们“睁眼开世界”的一个方向,此外还有日本、美国和苏联,这些发达国家的很多治国理政的经验给了中国青年以启示,也进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
记者了解到,由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主编的“爱上北外滩·睁眼看世界”丛书,分为《赴欧》《赴日》《赴美》《赴苏》四本书。以超1000页、83万字、370幅各类图片的巨大体量,以扎实史料、严谨考证、生动文字,对百年前从上海虹口北外滩出发的一批批仁人志士的事迹进行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梳理,呈现上海特别是虹口,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熊月之告诉记者,近现代中国的留学生无论是留学欧洲,还是美国、日本、苏俄,大多数从上海出发。无论是出国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是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归国后很多留在上海发展。上海成为与留学文化高度关联的城市。这一点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有关系。“近代上海虹口,为上海国际客运码头集中地、外国领事馆相对集中地,也是很多留学生归国的创业园,因此成为上海各城区中与留学文化关联度很高的地区。从留学与城市关系的角度,剖析近代上海特别是虹口的文化底蕴,对于解读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具有特别的价值。”
“睁眼看世界”丛书汇集了一线青年学者撰写。《赴欧》的作者是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严斌林。该书详尽地梳理了中国从清末至近现代时期赴欧留学的发展历程。通过描绘王韬、严复、陈毅、蔡元培、梁启超、巴金、聂云台等一系列代表性人物的留学经历,以及他们回国后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浓厚的民族主义情怀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赴日》作者翟海涛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该书详细梳理了清末到近现代中国的留日浪潮,并以赴日留学生回国后在上海虹口参与辛亥革命、中共创建、创造社、太阳社以及左翼文化运动等为切入点,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夏衍等人具有代表性的经历,深入揭示了赴日留学生与上海、特别是与虹口的深厚关联。
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何方昱带来的《赴美》,生动描绘了胡适、张福良、韦悫、赵祖康、陈鹤琴、钱学森、邓稼先、杨嘉墀等杰出代表的留学经历,并深入展现了他们回国后在中国教育、科技、医学、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些留美学人将在其美国的所学所得带回祖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赴苏》也是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雄威负责撰写。以1921年外国语学社组织的赴俄留学事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史料、回忆、档案,梳理考证出外国语学社经上海—海参崴航线北上赴俄的三个主要批次,展现百年前中国学子为寻求革命真理和先进知识,赴苏留学之路的艰辛不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