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彗星》热闹收官之后,给上海音乐剧产业留下了什么?
2024-03-04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在舞会上棕熊和驯兽师对峙48次,阿纳托尔吻别吉普赛情人玛特寥莎和斯乔斯卡96次,演员合唱“安德烈不在这里”528次,阿纳托尔向皮埃尔累计借4800卢布……3月3日晚,百老汇沉浸式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在前滩31演艺中心正式收官,热爱这部剧的粉丝们给出了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数据统计。热闹过后,这颗由上海主导的国际班底所制作的“大彗星”,又到底给上海音乐剧产业留下了一条怎样绚烂的“彗尾”?

  ※ 收官轮观众掀起打卡热潮 ※  

3月3日晚,当演员库珀唱完最后一句歌词,抬头望向舞台顶那壮丽的星环,似乎来自宇宙的震颤最后一次响彻剧场上空,也直击现场观众的内心,有不少人流泪了,因为感动,更因为不舍。

在《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简称《大彗星》)前不久发布了最后10场演出的信息后,全国各地都有观众赶来上海完成自己的“告别仪式”。有人是首次观摩,有人却已经是六刷、七刷。

作为一部在百老汇也是创新之作的作品,《大彗星》此前在中国知名度远不如《剧院魅影》《妈妈咪呀!》等经典剧,但凭借独特的气质,它却迅速成为潮流观众们的最爱。最终,它在上海与全球超45000人次的观众完成了亲密接触。

从2023年11月集结排练,至3月3日收官场,《大彗星》的国际化剧组已经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4个月,最后的分别时刻,主创们都动了情——在收官场演出结束后,皮埃尔一声号召,全体演员特别上演了返场彩蛋,将剧中“嗨歌”进行了串烧联唱,瞬间将略有伤感的气氛带走,让全场掀起欢乐的高潮。

在剧中扮演了“暖心大叔”皮埃尔一角的百老汇知名音乐剧演员库珀·戈丁,在上海尽情享受演出的同时,也享受着上海的生活,在豫园扮演财神爷,在上海大剧院和前滩31演艺中心附近“熟练地”点单吃着各种美食,以至于在临别时刻,还有粉丝在惦记:“他在上海养的绿植和金鱼怎么办?”他本人对上海也是恋恋不舍:“期待早日再回上海重聚。”

剧中女主角娜塔莎的扮演者是百老汇新星纳奥米。她的天籁之音打动了很多观众,而上海也打动了她。她至今难忘初到上海时,接机人员给她买的麦芬和咖啡,长途飞行后疲惫不堪时刻的温暖味道,让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的人。“在之后的时间里,我熟悉了这座城市,并融入了这里,喜欢上了这里的人。”她说。

  ※ 增加了音乐剧的多样性 ※  

在前滩31演艺中心的演职人员通道,每场演出后都有粉丝在守候着自己喜欢的演员,等待他们出门时签名合影。剧中饰演“花花公子”阿纳托尔的百老汇演员迪恩·塞斯塔里,也是剧组中人气最高的演员之一,他总是非常友善地出来和粉丝们见面,他说:“和粉丝见面、签名,也是演出的一部分,在百老汇,我小时候也总是会等着喜欢的演员帮我签名。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用这部美丽的作品开启2024年,我感到非常幸运。虽然我很想念家乡的朋友和家人,但我很幸运能在这里拥有如此多的拥抱和理解。”

不过,《大彗星》和纯粉丝向的剧不同的是,它看似是典型的百老汇剧——载歌载舞,热热闹闹,没那么追求故事的复杂性,但其实,在多刷的粉丝以及音乐剧业内人士看来,它“入门门槛不高,多刷一遍认知却能深一层”。

音乐总监赵继昀与执行音乐总监万相墨作为接触相对较早的主创,就是典型。他们从一开始的“风格怎么如此不统一”到后面叹服“原来每首都有特别的设计”,经历的时间并不长,赵继昀说:“当你了解了人物之后,就自然而然明白词曲作者戴夫的音乐语言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他的情感为什么要这么表达了。常规的音乐剧你都能预料到它的音乐走向,但这一部让人感觉惊喜。”

多次刷了这部剧的资深音乐剧迷小应,曾在社交媒体上写了详细的音乐解析,他说,整部剧的音乐“实验性强”,但又“非套路”,听完后细品时“又很上头”,最终他说“听觉上不那么讨好耳朵,但是作曲上相当精彩”。

当然,不仅仅是音乐,故事的安排也是如此。初看《大彗星》,似乎只是原作者戴夫简单地摘取了名著《战争与和平》的片段,浅显地讲了娜塔莎的三段爱情,但深入探究其实会发现,他给当下人安排了太多的共鸣。演员郑艺彬看后激动地发微博表示“相信没有人会不被来自皮埃尔的那份守护以及望向大彗星那一刻所带来的一切感官刺激所感动”,网名为“子拐拐”的观众的话,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感受:“纸醉金迷的狂欢里,你抬起头,看见一颗彗星划过,那一瞬的时间都静止了,好像窥见了命运,划过宇宙时空的虚无。”

这样的市场反响,并不令人意外。该剧总制作人、西岸大剧院副总经理叶飞引进这部剧时,就秉持着“音乐剧市场不能只是反复演那几部经典”的态度,他表示“尤其是音乐剧产业发展最快的上海,观众已经不满足于此,需要更多有新意的作品上演”。

《大彗星》的加入,在经典剧和纯粉丝剧之外,无疑又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样本。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音乐戏剧系主任金复载是资深音乐剧人,他就评价说:“这部作品让我们听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声音,证明了音乐剧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 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 ※  

此次降临上海的《大彗星》,是由上海大剧院、西岸大剧院、长扬文化出品,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西岸大剧院、昱华文化联合制作的“上海制作”版。虽然故事版权是百老汇的,但正如中方导演周笑微所感叹的那样:“除了故事和音乐,站在舞台上,目之所及都是中国音乐剧人的自主版权,感觉特别骄傲和自豪。”

“上海制作”,也给百老汇带去了很多的惊喜,感觉“过瘾”的,并不仅仅是观众。该剧原版导演克洛伊·特里特这次也受邀担任了上海制作版本的导演,她说,中国团队伙伴的创新屡屡让自己“感觉兴奋”,“我还在美国没启程前来上海时,就已经看到了舞台设计和灯光设计的效果,设计师用VR技术让我提前感受到了舞台的最终呈现;中方的视觉设计师叶子乐也颠覆了百老汇版的服装设计,让整部剧全员穿上了高级时装,这在百老汇确实从未有人尝试过,这种想法疯狂、大胆却又极度鼓舞人心。”

让参与者感觉过瘾,只是这个国际制作团队种种创新的“衍生产品”。“我们希望的,是为亚洲的表演艺术舞台带来一部‘来自百老汇、超越百老汇’的音乐剧作品。”该剧出品人、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从大剧院自身布局来说,这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成立后,要发展“商业戏剧”的必然,从音乐剧产业的大环境来说,“这更是上海乃至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至今的必然,我们已经成为国际音乐剧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的力量,当然希望能够在其中能够有更多的角色扮演。”

中国音乐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走完了“引进、汉化和原创”的“三步走”战略。最近5年,中国音乐剧市场颇为“内卷”,上海大剧院决定再度“往前走一步”。“我们说我们要再做一个创新性的事,就是组建国际制作团队,由中外演员共同呈现全英文演唱的版本。我们学习百老汇的核心流程,同时也展示上海的制作实力和能力,”张笑丁说,“这是一种互鉴的模式,我们也希望这样一个模式,能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换一换思路,解锁另一种新方式。”

她期待,海派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允许创新,能坚定中国音乐剧人“走出去”“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你就不能永远跟着跑,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多地参与、要跟先行者在同一赛道做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