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全国政协委员方守恩畅谈就业,大学生就业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024-03-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今天,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接受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畅谈大学生就业那些事。他建议,大学生就业是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有机组成,要做好全过程的职业规划,而非仅仅是毕业季的工作。

  更加精准的设置学科专业,提高就业匹配度  

方守恩介绍说,去年同济毕业落实率接近97%。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全校上下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重中之重的工作。“同时,学校定位毕业生要成为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我们对学生就业的要求不仅是找到一份工作,更是要实现高质量就业,不能把关注的重点仅仅停留在就业率的数字上。”

但放眼整个毕业生群体,总有少部分想就业却找不到匹配工作的,方守恩认为,那些有就业意愿但还没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就应该采取“人盯人”的策略,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

今年,各区人社部门在开设招聘会时首设零工岗位招聘区,方守恩认为,这也是面对目前就业形势下可以采取的一种就业新方式。

他认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学校和学生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和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这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纲”,也是就业工作的指导。同时,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了解如何写简历,用人单位想要招募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学以致用等。

方守恩建议,要提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提高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供需匹配。今年2月初,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专家委员会成立。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是委员会成员。该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提高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据其介绍,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同济大学作为建筑地产行业分就指委的挂靠单位,囊括了建筑、土木、建环等专业大类,希望促进整个行业的人才实现精准就业。

在迟迟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情况下有一个机会摆在你眼前,是抓住还是再等等?简历怎么写才能打动HR?如果你是主管,在面临突发事情时如何应对,做好上下级管理?……去年,杨浦人社部门和高校合作开设了申城首个大学生求职能力实训营。方守恩认为,类似这样的实训营也能助力学生提高就业成功率。

  如何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提高就业质量  

以同济为例,该校诸多强势专业中有不少和设计有关。最近Sora大热,学生们有没有感到“就业焦虑”呢?

对这个问题,方守恩表示,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传统专业产生的影响,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不断更新我们的专业内容,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这对人才培养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AI的发展一定会替代部分传统的工作,专业学习要更好地用好人工智能赋能,完善专业培养和能力提升,而不被AI所淘汰。

他进一步分析说,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就业。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预测未来亟需的人才缺口和专业方向,作为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依据。通过大数据和算法也可以给学生画像,建立“学生数字档案”,通过大数据实现就业岗位的精准投放。“对学校来说,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跟进他们的个人情况,精准投放教育资源,实现一人一策,一人一档。”

方守恩以同济大学为例介绍了“5G+就业创业服务”赋能就业育人的做法。学校通过建设学生就业大数据系统,拓展学生全流程就业信息采集渠道,记录学生参与生涯教育活动情况,把准学生就业偏好的脉搏。运用多元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完成校园招聘信息的整合、分析和推送,实现学生需求与用人单位精准匹配、求职信息准确推送和重点学生个性化服务。结合学生生涯自画像,进行从入校到毕业的全周期智慧生涯引领和就业指导。此外,学校还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学科工程实景进课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VR教学等教学新场景,通过技术的发展成熟助推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将教育的“长记忆”性逐步转变为“高适应”性。

  设立天使基金,提升校友创新创业能力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远近闻名,作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科技园在成立伊始,就注重依靠学校与杨浦区的校区合作,积累了校区、社区和园区的“三区联动”推动经验,并在与虹口、普陀和嘉定等校区合作中加以复制推广。

从“8000平方米的学校旧厂房”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同济科技园已建成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五个分园区和两个基地,获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其孵化器也是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方守恩介绍说,同济大学的天使基金多年来排名上海第一。该天使基金采用的是债权和股权两种扶持模式,不管是在校生还是同济校友都可以申请。通过对申请项目的全方位评估以及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科学管理,项目的不成功率极低。在方守恩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学校除了创新创业学院外,各个专业学院都将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融入专业学习中。”

从招生到培养到深造到高质量就业再到校友,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方守恩认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还要关注校友的成长。“对学校来说,不是学生走出校门了,和他们的关系就终结了。还要长期关注校友的发展。”

“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就业率只是显性的数字,要真的做好这个工作,需要树立系统观和全局观。我们眼中看到的就业应该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根独木。”方守恩认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