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如何提升文化自信,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更强起来?这两位文艺界的委员发声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视频(除署名外)
2024年2月26日,上海文化人才之家普陀中岚居正式投入使用,80位青年文化人才喜迁新居。
全国两会召开前的这个利好消息让两位文艺界的全国政协委员王丽萍和谷好好欣喜不已,两人一合计,打算共同为“如何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更强起来”发声。
文艺界的委员提案总是透着浓浓的文艺范儿,“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用这样的诗句开题,两人将惜才留才育才的建议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 两位文艺界委员一拍即合联合发声 ◆
王丽萍
全国政协委员、上影集团上影电视剧公司编剧王丽萍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同属一个界别,大家经常在一起开展小组讨论,彼此十分熟悉。
在看到上海文化人才之家普陀中岚居正式投入使用的新闻报道时,两人都是眼前一亮。原来,该项目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普陀区联合打造,首批提供150套文化人才公寓住房。以文化赋能社区,以社区留住人才,通过建阵地、搭平台、拓渠道、强服务等方式,更好地关心人才、服务人才、凝聚人才。
王丽萍找到了谷好好,“能不能聚焦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成长问题联名提交一份提案?”没有犹疑,两人一拍即合。
谷好好 受访者/图
酝酿这份提案的念头由来已久,王丽萍回忆说,若要追溯,恐怕要追溯到2021年。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文艺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
时隔多年,如今提交这份提案,王丽萍觉得正是好时机。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与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正逐步提升。”
她举例说,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鼓励支持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挑大梁、当主角,以项目资助的方式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包括“文艺两新”)搭建成长发展平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有专门针对青年编剧的配套扶持机制……
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鼓舞青年人的凌云壮志,让他们尽快强起来呢?王丽萍的观点是,“需要挖掘、选拔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文艺人才,让他们能脱颖而出,有一席之地,做新时代、新征程的记录者和创造者。”
◆ 现状: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还面临一定压力 ◆
话虽如此,但真的要让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还面临重重阻力。谷好好介绍说,青年文艺工作者的竞争压力较大:国有机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相对较稳定,而“文艺两新”的自由职业者、民营院团中青年创作人才相对较少;国有机构中尤以高校和专业艺术单位最为聚集青年人才,而体制外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在薪资、职称评定、生活成本等实际问题上,竞争压力更多更大,甚至常常成为制约他们进一步创新创造的瓶颈。
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新挑战也不少。2024年AI领域的技术革命再次让全世界感到震撼。谷好好认为,未来AI对思想与艺术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冲击,这是时代的新课题,也让青年文艺工作者倍感挑战,“而今天特别活跃的很多00后,也让70后、80后、90后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倍感‘年龄危机’。”
王丽萍则指出,现阶段,青年文艺工作者创作有一定的困难。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在作品中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所思所想,才能唤起感同身受的共鸣。但一些单位与机构对青年文艺工作者下生活采风和采访设置门槛,特别是“文艺两新”自己要下生活采访有实际的困难。
◆ 建议适当增加各类奖项的“新人奖”比例 ◆
“政府特别是文旅部门更多关心鼓励青年文艺工作者,赋能人才筑梦,改善其生活条件,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到创作中,并对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长期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和规划。”王丽萍建议,要加大持续扶持力度,搭建展示平台,对不同体制机制单位适当区别对待,针对非国有机构人才及自由职业者面临的发展问题,要更加关心关注,并且在政策及扶持力度上做适当倾斜,进一步形成文化人才尤其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安居乐业、创新创造、成长进步的良好生态。
谷好好建议,要通过有经验的中老年文艺工作者对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传帮带”,定期培训,院团、高校帮扶,提高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热爱文艺的“接班人”。更加注重文艺的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养内容,激发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有效借助高等院校的资源,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不断增强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最饱满的热情讴歌时代,用丰盈可信、鲜活生动的文艺作品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凝心铸魂。”谷好好说。
两人还建议,要更好地发挥各级协会、学会的作用,在培育青年文艺工作者上发挥更大作用。协会可以发挥组织优势,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拓宽眼界、提升实力,特别是对下生活、采风,提供更多便利。
此外,这位委员还提出,要适当增加各类奖项的“新人奖”比例,一些地方的基金会也可以增加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扶持资金,有些奖项不是简单的金钱支持,可以跟踪创作全过程,关心青年文艺工作者创作中的困难,及时排忧解难,并关注其成长轨迹和发展,为培养大家名家早做准备。
“我们还要更加重视融媒体环境下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成长,借助融媒体的平台,助力他们打造品牌、健康发展。”王丽萍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