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这两位女委员的“她建议”都关乎人才培养
2024-03-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郭容/剪辑(除署名外)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连线了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两位女委员,听听她们提出的“她建议”。

巧合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张娣芳的建议都关乎人才培养。

    吴凡委员:    

建议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吴凡 受访者/图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老将”,这几年,几乎每一年吴凡都会提交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提案。这一次,她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提案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提案虽短,但句句箴言。在撰写这份提案前,吴凡做了不少案头工作。今年2月,她作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共卫生召集人,就这一问题对教指委公共卫生专委会成员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

2020年3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指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又如2020年11月,全国11家单位获批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联合设立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22年7月,教育部认定18所高校为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同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医学门类新增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按照国务院学位办要求,复旦大学作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共卫生召集人单位,牵头制定了《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18所高校签订协议,大力推进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吴凡表示,近年,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体系重塑初步完成,公共卫生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公共卫生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应对未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核心关键,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软实力。

但是,她也发现,在实际推进中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尴尬局面。各高校受限于年度博士培养名额总量,在完成新增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任务方面,招生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国家需求,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而言杯水车薪。

针对这些问题,吴凡开出了“处方”。她建议,由教育部单列增加“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专项”招生计划,今后十年每年安排360个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计划,依托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落实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任务。

    张娣芳委员:    

建议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教育生态

张娣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她表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集中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联动发展,近年来各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也随之展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贯穿人的一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营造教育各阶段贯通、科教一体、政校企社共育共享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教育生态。”

在张娣芳看来,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点”,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为足够多的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的优势,最终实现一小部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结果。

“近年来,浦东新区积极思考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方法路径,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她举例说,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浦东新区已形成全域覆盖、学段衔接、特色引领的基础教育与高校合作办学的工作格局,根据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发一系列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实践创新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开设,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人格和思维基础,为更多学生走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又如浦东新区持续打造创新品牌,点亮学生的科创梦想。通过持续举办“浦东小院士”“明日科技之星”“未来科学之星”等称号的评选、开展“浦东青少年科技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打造区域科创特色,不断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此外,浦东新区还依托区域科技企业,营造全社会协同环境。例如去年浦东新区与商飞学苑、莱特公司合作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大飞机科创体验中心”,打造航空科普基地,将“大飞机”的高尖端科技创新成果带到青少年身边。“我们要努力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让祖国的未来在丰饶的土壤中孕育符合自身特质的创新的种子,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张娣芳说。

“我们要探索新质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张娣芳建议,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与高校合作举办实验班、特色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等方式探索数理、科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打造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郭容/剪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