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接连提交两份提案,全国政协委员徐丛剑为“生育难”和“育儿难”支招
2024-03-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新生人口减少、劳动力人口显著下降已经逐渐成为困扰大多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徐丛剑的建议围绕一个“育”字,他接连提交了两份提案,为女性生育力保存和促进高质量托幼机构建设发声。

  建议规范开展女性生育力保存相关工作  

徐丛剑介绍说,所谓生育力保存是指使用手术、药物或实验室技术为存在不孕或不育风险的男性和女性人群提供帮助,保护其产生遗传学后代的能力。生育力保存适用于某些疾病或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和有不孕不育风险的人群。

“目前女性生育力保存技术主要包括:胚胎冻存、卵母细胞冻存和卵巢组织冻存。我这次的建议主要涉及女性卵巢组织冻存技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生育力保存相关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上缺乏必要的资质认证,难以保证技术实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他分析说,这是因为我国生育力保存工作起步整体晚于外国同行,特别是卵巢组织冻存技术,目前仅有个案报道完成卵巢组织自体移植后的妊娠和活产。卵巢组织冻存技术实施操作与胚胎/卵子冻存相似,就操作层面难度不大,普通生殖中心都可以进行。但组织冻存与细胞冻存在机制上存在差异,仅仅简单操作不深入研究和掌握其中差异的实质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冻存卵巢组织复苏和移植后的活力。由于生育力保存、卵巢组织冻存是热点领域,许多中小生殖中心竞相效仿,实施冻存后的复苏和移植率和成功率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卵巢组织获取、移植需要具备精湛的妇科手术操作技能。选择卵巢组织冻存的患者大多是肿瘤、血液病等复杂情况,围术期安全是重中之重,需要具备过硬的综合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实施。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生育力保存。

徐丛剑还指出,实施卵巢组织冻存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各级监管。目前,生育力保存尚未正式纳入辅助生殖或其他相关领域,故缺乏应有监管。以各中心各自开展临床研究,或其他形式的合作或自主研究为主。各家入组和实施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患者安全和卵巢组织冻存技术的科学发展。

为此,徐丛剑提出了多个建议。他强调,要完善生育力保存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建立或增补生育力保存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卵巢组织冻存、复苏和移植的技术操作规范、根据现有各类专家共识出台行业指南、组织成立专业学术委员会。完成新技术审批,按照需求和开展情况分批次予以实现收费、纳入医保。

他认为,优质的综合医疗能力、高水平的操作技术是卵巢组织冻存生育力保存技术的有效支撑。建议卵巢组织冻存、复苏和移植技术在具备医疗资质、具备相关技术操作能力、具备复杂疾病综合处置和急救能力的医疗机构合法开展。建议在上述法律法规、行业和学术委员会监管下成立授权委员会予以考核授权,以维护患者安全和权利,保障相关技术科学、合理发展。

“我们要科学宣传生育力保存相关知识,提高社会认知。”徐丛剑认为,随着微信、视频等大众宣传手段的更新迭代,新知识、新名词分分钟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大众对于生育力保存技术充满好奇,特别是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出现至今备受瞩目。虽然美国和欧洲相继宣布该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应用技术,但国内除北京外其他各地迟迟未正式通过新技术审批和收费。而且,目前国内真正从卵巢组织自体移植后受孕活产的报道仅仅只有2例。

  建议汇聚多方力量,促进高质量托幼机构建设  

徐丛剑还有一个建议是关于高质量托幼。他介绍说,眼下,中国已经开始出现明显加速人口负增长,鼓励生育的宽容性生育政策已经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和贯彻落实,但趋势不容乐观。

他认为,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由政府主导和促进建设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是改善生育状况、增进家庭和谐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幼儿园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在我国成为常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优化社会秩序、提升劳动人民生活幸福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对于婴儿出生后,特别是产妇产假结束后,婴幼儿托育问题的解决尚存在不少欠缺。

“尽管目前全国已有7000余家月子会所,也有不少月嫂培训机构为支持居家育儿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总体上存在机构数量不足、人员数量欠缺、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服务面不广、对产后一个月至三岁前这一重要时期基本不能覆盖等问题,严重困扰年轻夫妇,对生育意愿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为此,徐丛剑建议鉴于出生人口已明显下降,基层医院的产科力量出现一些富余,可考虑支持部分基层妇幼保健院延伸产后月子服务,或向社区提供更加明细和直接的产褥期孕母保健服务及婴儿养护。

“可以预见未来幼儿园和小学可能出现空间和能力上的冗余。”他建议,相关部门及早谋划,改变空间布局,培训相关人员,将其转变为托幼机构。如能与敬老院相邻而居,则可促进老幼互补互助。此外,还可以支持、引导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优质托幼机构建设,与政府举办的托幼机构相辅相成、竞争优化、互相促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