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洋泾浜”法官白云:从语言亲近老人,用沟通了解老人,让专业帮助老人
2024-03-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大碴子味”的“洋泾浜”沪语,是很多老年当事人对这位来自辽宁锦州的青年法官白云的初印象,而让他们更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法官在处理涉老案件时的耐心、细心和暖心。她曾是静安区法院涉老审判团队里最年轻的法官,当青年法官办理涉老案件时,有种“天然的隔阂”在无形中为白云增加了许多难度。为了拉进与老年当事人的距离,她用心寻找突破口,从语言亲近老人,用沟通了解老人,让专业帮助老人,也换来了当事人对她竖起的大拇指:“侬结棍额!”

从“身份证原件”打开沪语大门

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决群众问题

从2012年7月参加法院工作,现任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的白云,曾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最美公务员等荣誉。

白云长期扎根涉老审判一线,她紧贴涉老案件特点,关注事实查明、情绪安抚与判后答疑,成了当事人口中亲切的“小白法官”。不过,在她成为法官的初始,还是个“小白”法官时,她曾以为做法官最重要的是学好法律,但自己碰到的第一道难关居然是“语言关。”

白云曾因为听不懂上海话而被当事人嘀咕,如今她却已经可以在普通话和上海话间自如切换。

白云始终记得那一天,她正在立案窗口为当事人提供服务。“需不需要身份证原件?”一名老年当事人用上海话询问,但白云表示听不懂,希望对方能用普通话再讲一遍。对方的一句“怎么连话都听不懂?”成了白云的一桩心事,那时的她天天失眠,总想着怎样和老年当事人把话说明白,把案子办明白。因此,白云决心要学好上海话,而她最先学会的上海话就是“身份证原件”。白云告诉记者,从此之后,慢慢地她也学会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术语如何用上海话表达。

那段时间,白云白天忙工作,晚上有空闲时间也会收看《阿庆讲故事》《老娘舅》这类沪语节目,一边看一边还会在笔记本上写下日常需要用到的工作语言,像背英语单词一样,用拼音标注上海话的发音。这还不算,平时逮着机会就和同事练上海话。同事们都夸白云很有语言天赋,上海话讲的越来越好了,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我相信只有从语言上理解他们,才能从心理上贴近他们。”白云记得,她在为一个家庭调解赡养费纠纷的过程中,因为冒出的一句“洋泾浜”沪语,突然就把老年当事人给逗笑了,也化解了双方紧张的气氛。事后,当事人向白云表示感谢,“谢谢你为了上海的老人学会了上海话,帮我们解决了矛盾,解开了心结”。

白云说:“做群众工作,就是要用群众能够听得懂且听得进去的语言,解决好群众的问题,真正造福群众。”近3年来,白云审理了700余起案件,每每从当事人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上门调解、社区开庭,力争一揽子化解纠纷,案件调撤率逾六成,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办的不仅仅是案子

还是每家每户的亲情和人生

“在审理家事案件时,既要置身事内,又要置身事外。”白云带头审理了多起疑难复杂的家事案件,其中就包括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相冲突的变更监护案。

年过八旬的孙老伯自幼肢体残疾,老了之后和一位不太亲近的养女共同居住。孙老伯名下房屋动迁后,养女欺骗老人做了一次行为能力鉴定,并瞒着老人起诉至法院,让自己成了孙老伯的监护人,想要领走300多万元的补偿款。房屋拆迁后,孙老伯不再与养女共同生活,而是由侄女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还与侄女签订了意向监护协议,指定他的侄女作为自己失智后的监护人。当得知养女的行为后,孙老伯由侄女起诉至静安区法院,要求把监护人变更为侄女。

一方面是作为法定监护人的养女,另一方面是孙老伯自己指定的监护人侄女,当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发生冲突时,如何最大限度保障被监护人权益?弄清老人的真实意图,成了本案的关键。为弄清老人的真实意图和真实生活状况,白云多次登门询问老人情况并走访当地居委会和老人的邻居等,还特意挑了孙老伯一人在家时“突击”登门拜访。当白云询问孙老伯是否记得她时,老人点头说:“记得,你是来保护我的法官。”白云与孙老伯进行了仔细交谈,老人神志清楚,表达清晰:“我相信我侄女。”白云也亲眼看到,在侄女贴心的安排下老人的生活温馨舒适。

孙老伯无法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样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办案的过程中,白云坚持尊重被监护人的意愿,以保护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了审理。最终,综合各方因素,白云依法判决老人的监护权归其侄女。该案还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第二批典型案例。

判决不是终点,白云每年都会在重阳节前夕带领团队回访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等当事人群体。记得在回访时孙老伯时,他还笑着告诉白云,案子判完后终于放宽了心,自己都胖了好几斤。正如白云的法官助理姜悦所说:“她办的不仅仅是案子,还是每家每户的亲情和人生。”

以司法为民的奋斗者形象

为司法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要走到群众中去,才能看到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克服我们青年法官埋头办案、机械办案的不足。并以‘如我在诉’的理念,加强能动司法,贴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做好审判工作。”为此,白云牵头与市老龄委“银龄法宝”项目、静安区“银发盾牌”公益项目签订共建协议。工作之余,她经常到社区和养老机构对老年人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普法宣讲。白云还将法庭搬到老人家门口,在社区法庭开展巡回审判,判后为老人以案释法。2023年以来,白云带领她的团队不断延伸司法服务的触角,逐步与静安区14个街镇、266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对接,每月开展“菜单式”普法讲座与咨询,力争把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层。

对于青年法官如何能在涉老审判岗位上做好调解工作,白云还总结了四项诀窍:通过庭前细致沟通找到矛盾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做好外围的调查找到案子的“关键人物”、以中立立场调解矛盾并释明法律后果和风险、耐心等待当事人去消化情绪和理解法律。白云说:“这些案子背后,是老百姓真实、鲜活的日子。因此,法官依法裁判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尺度、力度也要兼顾温度,还有我们青年法官对老年家事审判的这份热度。”

面对新时代老年人日益多元繁复的司法需求,2023年静安区人民法院首创了涉老案件全流程观护体系。白云作为这项工作的践行者,积极为老人提供上门开庭、调查等司法服务,2023年以来上门开庭10余次;对举证有困难的老人,她主动依职权调取证据,有效落实了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在白云看来,法官是社会关系的医生,追求的不是判了多少案子,而是实质性解决了多少问题。

“在法律的框架内,我们守护着公平正义,解决纠纷,也修复着受损的情感关系。在法庭内定纷止争,在法庭外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做好法治宣讲,讲好法治故事,从源头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也想让更多群众知道,如果矛盾纠纷发生了该怎么办。”白云说,在每一份的裁判文书里,在每一次的普法宣讲里,在法官们促成的每一次握手言和里,都让她更明白法官工作的重要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