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诺奖得主相谈甚欢:都是会讲故事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最近这几天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正在中国访问。昨天莫言与古尔纳进行了一场对谈。虽然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风格如此不同,但他们都决意要做好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在作家中是比较会讲故事的,他对此也很有自信。11年前在诺奖颁奖礼上,他的那篇《讲故事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标签之一。“所有作家都是讲故事的人,但是作家除了要讲故事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任务,要在作品当中表现自己的思想。”莫言对古尔纳说。
一直以来,古尔纳的小说作品主要围绕难民主题,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展开。他的代表作《天堂》《沙漠》《海边》等皆聚焦于身份认同及历史书写等。而莫言的作品则主要是农村题材。不同的人生经历,让两位诺奖得主的作品几乎是天壤之别,不过他们都有一个特长——“讲故事”。古尔纳很赞同莫言的观点,同时强调“故事不仅仅是对于事件的描述,它同样反映了人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场以“文学的故乡与他乡”为题的对谈激发了两位诺奖得主的谈兴。莫言表示,对作家来讲,故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自己早期的小说毫无疑问是描写故乡的,但对于故乡的经验要不断扩展,随着作家创作经历的延长,活动半径的扩展,眼界的开阔,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纳入其故乡的范围里来。古尔纳随即将故乡引申为“家园”概念。他表示,“这可能是让我们不仅仅在心灵层面、身体层面,还会在更深层次的感官、感知层面有某种共鸣的地方。”而这种共鸣往往会形成创作的灵感。
这是两位作家的第一次见面,但他们对彼此的作品显然很熟悉。古尔纳读过莫言的很多作品,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部《红高粱》。他表示,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自己去了解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背景,“它(《红高粱》)讲了在那些大的历史背景下,普通人是怎样的,我非常喜欢里边丰富的语言描写,包括所有的叙事方式,比如对结婚的场景以及其他场景的描写,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中所带有的那种气息。”
而在莫言看来,出生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古尔纳,他的作品除了会讲故事之外,另一大特色就是由小见大,“从一个很窄的地方进来,扩展成巨大的问题。”莫言认为,这是作家的特长,“作家不会像历史学家一样全方位地描写一场巨大的变革,立体化地展示一场战争,描写朝代的变更,政治家的种种宏伟计划,作家往往都是从小人物出发,扩展开来表现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由小见大,从窄门进去,到宽阔的世界里面。”这场活动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联合主办。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晚上古尔纳将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与董宇辉畅谈人生、阅读和写作。这也是“与辉同行”第一次迎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