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走进课堂,这名90后思政教师带学生这样探究学习“新质生产力”
朱佳磊的思政课课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今年2月19日,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卢湾高级中学入选。如何将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特色融入教学?今天下午,90后思政教师朱佳磊在一堂思政课上,带领学生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探究学习。
深入企业、社区调查
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也是今年的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呢?课堂上,朱佳磊老师从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讲话精髓讲起,带领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认识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老师的讲解,课堂上,学生们也展示起了详实的调研报告——课前,为了更加切身感受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8位同学组成探究调查小组,以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实地走访探究。他们分成不同小组,走进达闼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宝武集团环科企业、智慧黄浦综合运营中心开展实地调研,并采访了华东理工大学相关学者。
“在达闼,我们亲眼看见了机器人的制造场地,也看到了机器人在艺术表演、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对当前专业人员围绕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企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小组同学坦言,这让大家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宝武环科,大转炉旁边电子屏幕上实时监控的数据也让同学们非常赞叹。“人工智能能使企业环境治理更高效、更精准,实现企业绿色环保工作的升级和转型,并成功助推全社会朝着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高二(3)班陈知涵说,这些都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所呈现的新质生产力也是绿色经济的发展。
学生们在思政课上展示调研成果
而在智慧黄浦综合运营中心,同学们则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的集成应用。“可视化平台、大数据治理与管理平台、大数据基础知识平台、时空信息平台、融合集成平台等人工智能集成应用,支撑智慧黄浦综合运营中心,努力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高效化管理,持续增强社会治理能力,这些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人工智能呈现出的新质生产力,也对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起着助推作用。”
调研中,同学们看到了真实案例,加深了理论认识,也锻炼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思考。此时,朱佳磊老师又带领大家讨论起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青少年成长的关联。
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详实的调研成果,还有对未来成长的讨论,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满满。陈知涵同学表示,这堂思政课与以前的课相比感受不同,“课前我们进行的探讨、思考、调查等详细准备,使我们对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回到课堂之后,每一步思考都像是额外多获取的知识,也更能吸收进脑子里。”
学生在“数智学谷”开展学习
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
服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对于这堂课的设计,朱佳磊坦言,以往的思政课也有课题调研,但这次同学们的课前调研很深入、详实。“我们课堂上的讲解理论偏多,讲例子的话,感受不是那么深切,但是通过这种实地的采访、调查研究,他们真切看到了人工智能是怎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真实案例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切身感受。”朱佳磊说,加深了这种体验后,再返回到理论学习中,就有了更多生动具体形象的感受,对理论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朱佳磊认为,从学生角度来说,人工智能跟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学校里也接触到了很多真实案例,从这个角度去探究新质生产力,会让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是从身边来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学习起来也会更快进入状态,“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以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为例,去折射出新质生产力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以以小见大。”
学生在“数智学谷”与机器人下围棋
作为一个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朱佳磊老师的这堂思政课很有特色。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表示,这节课是学校一以贯之、抓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缩影,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时代要求,推进普通高中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尝试,也是学校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人工智能特色资源与优势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实践。
她介绍说,近年来,卢湾高中打造了“数智学谷”,即数智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者的硅谷,这是相对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提出的一种理想的未来学习样态,学生可以在舒适的学习空间自由讨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课题探究学习。
“今天的思政课,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讲话的一次深入学习,更是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道路上做出的大胆尝试。”何莉说,未来,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数字化转型,发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优势,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黄浦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亮表示,5年来,黄浦区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建设,展开了生动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此次思政课展示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将继续加强学习,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用科学理论作指引,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