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文化报告|龙年春晚“白天鹅”戚冰雪: 越努力越幸运
2024-03-22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常鑫/图、视频

龙年除夕夜,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第一次站上了春晚舞台。29只“上海天鹅”飞身春晚,展现了“海派芭蕾”独有的韵味。作为入团上芭以来,跳得最多的一部舞剧,《天鹅湖》也见证了戚冰雪从一只丑小鸭逐步成为白天鹅的蜕变之旅。

对戚冰雪最深刻的印象,总是跳不开两个画面。其中之一,是排练厅里或者演出侧台,那个寡言少语,默默酝酿情绪的姑娘。另一个画面,则是褪去脚尖鞋,那双缠着胶布,写满汗水和伤痕的芭蕾女演员的脚。十多年来,她的微信个性签名一直未变:“越努力越幸运”。在她身上,有幸运,更离不开努力。即将启程参加香港艺术节的排练间隙,戚冰雪接受了“Z世代文化报告”的专访,一起听她讲述梦想照进现实的心路历程。

  //  “白天鹅”蜕变之路  //  

青年报:龙年春晚你以“白天鹅”亮相,第一次登上春晚有何感受?

戚冰雪:之前也没有很强烈的感觉,但是当我第一次踏入中央电视台的一号演播大厅,感受立刻强烈起来。周遭满是龙年春节的氛围感,历年春晚的照片也如“电影镜头”一般从眼前划过,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将要上春晚了。春晚舞台比想象中朴素,也比想象中神圣。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第一次带观众彩排,我既紧张又激动,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对我来说,能够登上春晚舞台,是一种荣耀。

其实,在春晚跳《天鹅湖》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舞台上被道具和布景环绕,观众席是漆黑的,我们被剧中的环境包裹,那一刻是分外安全的。央视春晚舞台,脚下是LED屏,它很高科技,但并非专业的地胶,脚尖动作的脚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且LED的分隔屏每一块可以升降。虽然我并不恐高,但是在6块升降屏的忽高忽低中完成脚尖动作,对肌肉和核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你在聚光灯之下,还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表情管理,镜头前每一帧捕捉到的脸部特写都要尽量完美,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

青年报:作为入团上芭以来,跳的次数最多的舞剧,《天鹅湖》对你有什么样的意义?

戚冰雪:《天鹅湖》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蜕变过程。说起来,这是我自身的问题,就我个人条件来说,其实并不太适合跳《天鹅湖》,所以我很感谢上海芭蕾舞团,辛丽丽团长(以下简称“辛团”)很信任我,她觉得我能够拿得住这个角色,“硬逼”着我反复练习,细抠动作细节,让我一定要上台演。当时我也很痛苦,因为看好我的人不多,就连我自己也觉得无法胜任这个角色。从当年很不自信到如今饰演《天鹅湖》也有了一定的底气,就像剧中情节一样,我自己也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青年报:都说《天鹅湖》是芭蕾女演员的试金石,剧中分饰黑白天鹅两个角色,各有什么难点?

戚冰雪:刚刚排《天鹅湖》的时候,白天鹅对于我来说比较难,因为我胳膊没有很长,胳膊上的骨头也有些突出,有一双不完美的翅膀。这个舞剧又是大家如此熟知的。它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坎儿”。最难的地方,是胳膊一定要很柔软,脖颈修长,气质上又比较忧郁,楚楚可怜。那时,我不断观看各大芭蕾舞团的白天鹅影像资料,排练老师也一直辅导我,针对性地就一些问题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相比之下,黑天鹅就没那么困难,似乎“坏角色”更容易饰演。黑天鹅对演员的要求主要在技术上。大家所熟知的32个“挥鞭转”,是在接双人舞,接变奏之后。大家看到32个“挥鞭转”时已经是演员最累的时候了。我在这部剧中下了很大的功夫。

青年报:进入上芭以来,你在16部芭蕾舞剧中担任过主演,挑战最大的是哪部作品?你最钟爱的又是哪一部?

戚冰雪:挑战最大的作品就是今年3月22日-23日要在第52届香港艺术节上演出的《花样年华》。接触这部剧的时间和《天鹅湖》差不多,我也是没有什么信心,觉得剧中角色“王太太”离我很遥远。所以每次复排之前,我都需要提前很久去寻找状态。它的困难不是动作上的难度,而是人物的内心刻画。穿着旗袍跳舞,需要演绎的是姿态,姿态当中内化人物的人生阅历。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是2023年5月上海芭蕾舞团新创排的《歌剧魅影》。

  //  勤奋和幸运两个都重要  //  

青年报:说到《歌剧魅影》,我记得你曾坦言,剧中人物的情绪表达是最难的。过程中你如何去提升角色的塑造力?

戚冰雪:先说《花样年华》,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初版季萍萍老师塑造的角色形象。当年,我20出头想要诠释出剧中“王太太”的人物特质,其实压力很大。好在那时有萍萍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她还告诉我当年导演排戏时很多创作想法。这在上海芭蕾舞团也是传统,“老带新”不遗余力,倾其所有。同时,她还鼓励我,这个角色不可能跳到一模一样,你跳出自己的特点就是最好的呈现。

就我个人而言,我有一个习惯,在诠释任何一部作品时,都会找出前辈们的各种影像资料深入研究,揣测角色。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角色。《歌剧魅影》则是新创排的原创芭蕾舞剧,女主人公对两个男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是需要我不断琢磨的,变成舞台上更显性的两种情绪。我相信,我在剧中能够表达出来,观众应该就能感受到。上台之前,我有个习惯,通常会躲在角落里安静地待着,并在心里默默地酝酿情绪。必须让自己安静下来,保持平静,才能迅速进入角色。所以我需要尽量让自己没有多余的消耗,保持冷静,这样站在舞台上才能该爆发时爆发,该平稳时平稳。

青年报:去年10月,升任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新定位?

戚冰雪:我觉得“首席主要演员”这个位置就是我的新定位。首席舞者对每一位演员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位置。这个位置对我是动力,更是督促。我不能有丝毫松懈,完全不能偷懒。

青年报:从群演一步步成为上芭首席主要演员,能不能讲讲自己在舞台上经历的蜕变?

戚冰雪:小时候因为喜欢芭蕾,我才会选择来到上海舞校学习。其实,我不是班里最好的,但是我也没有想过放弃。我直接考了团,有幸进入上海芭蕾舞团。我就想当演员,但是还没有想好是当芭蕾舞演员,还是其他演员。当时,我只报考了上海芭蕾舞团,没想到上芭就签了我。那时,我在想,就先当芭蕾舞演员吧。

我要感谢辛团,因为是她给了我机会。刚进团从群舞一点点做起,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这么快接大戏,这么快跳“主角”。团里的老师,特别像辛团很稀宝,这些老前辈都有“慧眼识珠”的能力,准确把握每一个演员的特点和优点,来帮助我们放大自己的优势,迅速成长起来。

人生中的第一部大戏是《长恨歌》,当时原计划中的女主演受伤,我临危受命顶了上去。之后,团里也给了我很多机会接大戏。记得2017年时,一年当中我跳了四五部大戏的女主角,若不是团里充分信任,其实也很难有这样的机遇。我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也不怕,因为年龄小,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我心中时刻有个准绳:就是不能丢脸,不能给团里丢面子。一路走来,我也慢慢经历成长。当初,这条路是辛团给的,现在,我觉得自己也没有走错。

青年报:对你来说,勤奋和幸运哪个更重要?

戚冰雪:我觉得都很重要。我微信上的“个性签名”,从毕业那会儿一直用到现在,十多年没变了。那句话就是:越努力越幸运。首先你得努力,才能获得幸运。因为努力,你的人生大道才会迎来坦途。也许这句话,现在看起来有点“老土”,但是我依然希望它对当下的同龄人能够有所借鉴。

  //  传承海派芭蕾与红色经典  //  

青年报:11岁只身来到上海,过去若干年,对这座城市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戚冰雪:11岁读舞校,我就来到上海,今年是我在上海的第17年,这里已经是我第二故乡了。我现在也是一个新上海人。我特别喜欢上海,她是一个很温暖的城市,上海人很包容,也很热情;上海又很多元和国际化,更为我带来了不断提升的环境。

青年报:你如何理解“海派芭蕾”的美,最想传递的关键词是什么?

戚冰雪:我觉得“海派芭蕾”其实是一个独特的演绎方式。海派体现在我们很讲究细节,很讲究氛围营造。像辛团,还有排练老师、芭蕾大师,都会对舞蹈的细节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动作要求更多。在我们的教室里,灯光不会很亮,因为团长要为我们营造一个环境感,提前感受舞台上的氛围,让大家更快进入到角色当中。我觉得这就是“海派芭蕾”的一个作风,它更要求细腻。

青年报:作为Z世代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去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戚冰雪: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一点特别幸运,我们能得到上一代的前辈给我们传授经验。我们既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学习,也能得到他们亲身的现场指导。这些经验太珍贵了。我们既能抓住上一代的经验,也能跟上新的时代。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传承红色经典,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这代人其实非常爱国,对于国家和民族有着浓厚的情感依托。上海芭蕾舞团也有很多经典的红色作品,如《白毛女》《闪闪的红星》《宝塔山》。每一次,我在舞台上面对党旗时,都心潮澎湃。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从骨子里建立这样的使命感,把老前辈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红色精神延续下去。如何做好传承?我们要继续多看多学,让这种精神薪火相传。

青年报:跟前辈们相比,你认为Z世代文艺工作者有哪些明显的特质?

戚冰雪:就我个人的了解,Z世代的文艺工作者处于信息时代,他们的视野很开阔。每个人都很独立,也很有思想。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能从多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

青年报:对当下的同龄人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戚冰雪:做自己,相信自己,无畏舆论,不惧时代,越努力越幸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