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复旦大学“周末学堂”4.0版开课,还将新设暑期体验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朱一丹/文、图、视频
经历过紧张的选课抢课后,一早,1200多名上海高一学生伴着温暖的春风分批走进复旦校园。从历史深处到科技前沿,从人文关怀到医者仁心,从精微材料到人工智能……备受各界关注的第四期“复旦大学周末学堂”今天迎来开课首日。
除了名额增加,课程更为多元之外,今年还有一大变化——“课堂”的形式变得更多样化了。记者了解到,4.0版的“周末学堂”新加入了暑期体验营。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教学实验中心开展实验教学、参与田野调查或者通过city walk开展文化探寻,都将在暑期一一开展。
◇ 课程内容每年均会更新 ◇
“好的经济学家,就好像伟大的物理学家——可以简化复杂的世界。”今天是复旦大学第四期“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开课的第一天。选到今天早上课程的高中生们按捺不住兴奋,早早赶到学校,还有不少学生专挑教室的第一排抢座。
一早,邯郸校区第六教学楼6112教室坐得满满当当,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为同学们带来《如何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的课程。“如果我身无分文,但想创办一个企业,怎么办?”“在就业市场中,如何解决信息的不对称?”从萨缪尔森无关性定理、MM定理、科斯定理等三个重要的“无关性”定理开始,张军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带领着高中生们讨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经济学家如何思考。
这已经是张军第四年参与“周末学堂”的授课。“框架是一样的,但是我每年都要更新,要把学术上的最近进展放到框架里。比如,讲到企业融资的结构、医疗市场、公司金融等内容,我会把最新的研究进展加进去。”张军认为,除了人文因素之外,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复杂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他希望在课堂上传递给同学们的。
四期课程下来,张军最大的感受就是高中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极强,“他们总是抬着头,看得出,大家都很好学!”张军说,他非常愿意在课堂上和同学多讨论,希望能共同创造一个师生同频、活跃的课堂。在他看来,高中生在没进入大学前,会对大学有一些神秘的想象,“周末学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感受大学课堂的机会。
“我是基于自己的科学研究来讲授课程,这和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是不同的”,张军希望这门课可以为那些有志于走上学术道路的高中生,提供一个了解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机会。
◇ 学生希望在课程中确定目标 ◇
“课程的内容很新鲜。”一节课下来,坐在第一排的夏天,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了不少知识点。夏天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高一学生,对经济学有着很大的热情,平时也会看一些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我在看《资本论》,”夏天分享了一本正在阅读的书籍。
“这门课程好像是通往经济学的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经济体系的架构。”在他看来,大学是一个可以提升个人能力的平台,一节课下来也验证了他对大学的这种设想,“听课后,我需要再做进一步思考,对老师讲授内容的逻辑进行推导和消化。”虽然课程对他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在尝试推导张军课程中的理论逻辑时,还是收获不少。
来自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的吕瑞齐也抢占了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他表示,听完课可以把以前思考的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具象化,“以前单纯觉得高风险一定会有高回报,但是听完张老师的讲授后,我明白这跟每个人的选择也有关系。”作为一名打算选择文科方向的学生,吕瑞齐觉得,经济学的就业前景很有优势且应用场景十分广阔。“有机会的话,我想和张老师讨论一下关于数字藏品的问题,因为老师课堂上提到了无形的资本,我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
法学院教授郭建开设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同时段也在第六教学楼一间教室开课。西南位育中学高一学生陈曦文对法律比较感兴趣,将来也想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通过抢课,她成功坐进了郭建教授的课堂。“更好地了解一下将来想要报考的专业,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节课下来,陈曦文眼中的郭老师很有意思,授课风格风趣幽默,复旦的学习氛围也很浓厚。“我期待在这里交到新朋友,学习新知识以外,进一步提升学习和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以及志向。”
◇ 课堂教学将与暑期体验营结合 ◇
2021年,依托学校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复旦大学首次开设了“周末学堂”,开设一批满足高中生需求,有利于中学-大学知识衔接的优质课程。旨在为高中生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让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人才“冒出来”。
三年来,“老”课程不断结合学生反馈,更新教学内容。从首期的13门课程,到第二期的15门课程,到第四期课程增设至包括文、社、理、工、医等20个院系共20门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师资方面则集合了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等参与授课,可谓是大咖云集。
谈及预期,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说,更多的是希望这批高一学生能够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大学课堂好好地体验一下,从而坚定自己未来的目标,并希望通过周末学堂的开设,进一步做好大学-中学合作、双高衔接的引领。
林伟说,首期“周末学堂”中共有49名结业学生进入复旦就读,周末学堂的一个特色就是普惠性,在注册、选课过程中不设置额外门槛,面向上海市所有的在读高一学生开放,因此,体现在最后的周末学堂学生构成上,就是百花齐放。
“我也关注到一些学生的反应,抢完课后,还要抢前排座位,并在互联网上感慨自己有多么幸运,课程坚定了一些同学对某个方向的热爱,珍藏了合影和老师送的书等,这都是很棒的反馈。也有学生说,想要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课堂之外的复旦,所以,我们这一期就增加了体验营的环节。”林伟分享新设计的暑期体验营的缘起。
“我们不能仅将原大学的知识‘搬’过来,还需要符合现在高中生的特点,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术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学术志趣。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这些学科专家及其团队的讲授,让高中生们对这些学科和专业有更系统化的认识。”林伟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朱一丹/文、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