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28载坚守刑侦第一线,半生戎马书写刑侦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刑侦支队重案队有这么一位老法师,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老俞头”。一位五十有余、知命之年仍奋战在侦查重大刑事案件一线的老刑警。二十七年刑警生涯,踏遍全国90%以上省份,侦破各类命案数十起。
命案侦破难在哪?如今的科技是否真的万能?在54岁的俞雄辉看来,科技给如今的刑侦工作增加了速度,但要抓捕真凶,尤其是陈年旧案,靠的还是“不言放弃的韧劲和嫉恶如仇的轴劲”。
== 锲而不舍显刑警本色 ==
与各类命案积案打交道,是俞雄辉的日常工作,涉案嫌疑人少则十几年,多则近三十年在逃。案件多发生于1990年代,彼时“工作思路、信息采集有其时代局限性”,虽穷尽各种手段也未能破案。如今,随着刑侦技术逐渐发展,俞雄辉再次聚焦陈年命案,抓捕真凶。
时间来到2015年夏,俞雄辉初到青浦分局刑侦支队重案队,时年46岁的他,看着眼前卷帙浩繁的案宗。他知道,这些资料背后,是一起起杀人命案,以及一个个在逃嫌疑人。对于久侦不破的重点案件他开始潜心钻研案卷材料,反复走访相关人证,梳理案件中的蛛丝马迹,积极对接新技术新手段反复印证。
此时,青浦“一号命案”进入他的视野。1990年6月,家住青浦县的妇女卓某和她3个月大的孩子,在自己家中遇害。16岁的犯罪嫌疑人王某忠像人间蒸发一样,再无踪迹。
案发时,俞雄辉还在青浦一所小学当教师,平静的小镇发生如此恶性的案件,街头巷尾,聊起此事,无不惊诧。接手此案时,俞雄辉手里只有王某忠16岁时的模糊影像。
经分析研判,俞雄辉和同事们锁定了与王某忠相似度较高100名嫌疑人。“这个‘较高’要打个引号,20多年过去,王某忠的样貌已经完全变化,侦查难度很大。”俞雄辉说。经过外围走访、分析排查、系统筛查,最终梳理出16名年龄、外貌相似程度较高的人员,提请属地公安机关协助。三天后传来消息,疑似人“徐涛”,户籍于2016年3月从新疆奎屯市迁移至安徽省宁国市,身份存疑。想尽方法采到了“徐涛”的血液样本后,俞雄辉和同事们便送去与王某忠的父母进行生物物证对比。
“对比成功了,就是王某忠。”2018年3月的某天中午,刚躺下午休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俞雄辉接到电话,激动地猛然坐起。时间就是破案的生命线,历经28年的命案也是如此。顾不得兴奋、忍不了等待,俞雄辉整装出发。到宁国后,无法锁定王某忠具体位置,最终决定以车找人。次日,天蒙蒙亮,俞雄辉开始盯车,分布四个点守车。“说来赶巧,守车途中,一名保洁阿姨告知了车主所在的具体楼层。”俞雄辉说。
但他们并不敢贸然进家逮人,再次逃跑可能又是28年。俞雄辉决定,必须看到人才能行动。一直到早上11点多,王某忠才下来开车,俞雄辉和同事们立马上前将其抓获,正是王某忠。
28年的命案顺利告破,凝聚着俞雄辉无数次案卷翻阅和上百次奔赴全国各地实地排查的心血。一个个疑似人员的排除、侦查视线的逐渐聚集,刻画着他一步步扎实而坚定的脚步。
而这只是俞雄辉经手未破命案积案中的一起,无数材料卷宗经他的手中走过,变成了一份份铁一般的证据,化成了一件件命案的终结,记录着他无数次辗转各地的身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工作记录也凝聚着他为此付出的无数心血。
== 言传身教无私化身灯塔 ==
刑侦支队的年轻人们都喜欢称呼俞雄辉为“老俞头”,“老头”二字中间加个姓氏“俞”,看似是戏谑的称呼,但并无半点不敬之意,有的只是对他专注刑侦、戎马半生的敬佩。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出差抓捕时的保密需要。
2023年是俞雄辉从警的第31个年头,岁月在他的身上走过,留下的是伤痕、是经验,也是一幅用无数经典案件绘制成的画卷。
在同事眼中,俞雄辉代表的就是一种刑侦精神,锲而不舍、嫉恶如仇、雷厉风行。在俞雄辉徒弟陈伟的眼中,师父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让人读不完的书。说起当年跟随师父办案的经历,总是让他感到浑身热血沸腾,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过去的时候,如今也已经成为综合研判平台重要一员的他,也始终以师父为标杆,以身作则带领着组员努力完成好每一件工作,分析好每一个线索。
这些年来,俞雄辉喜欢把这些故事和小辈们分享,也乐于跟小辈一起办案。“老的和小的搭配,把办案经验传授给他们,公安的精神、技巧才能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从小年轻身上学习一点新科技,与时俱进。”俞雄辉不但继续在刑侦岗位上发光发热,他更是被聘任为分局兼职教官,将自己半生刑侦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凝结成多种优秀技战法,将其不断地传授给分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民警,用半生的经验提升年轻民警的警务技术,然后积极投身公安工作,更好维护好辖区一方平安,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水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