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大学,不是大号的中学
2024-03-2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据相关报道,如今“大学生家长群”越发普遍,很多高校通过微信直接与家长取得联系,发布信息甚至布置任务。这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直言,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还要采用这种“高中化”的管理模式吗?

平心而论,高校这么做是有苦衷的。首先,随着连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学生数量的绝对激增和高校资源的相对短缺,导致管理难度上升,让高校力不从心。其次,虽历经改革,中学教育至今未能挣脱灌输式教学,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与自主规划”的大学教育存在着明显脱节。当学生从管头管脚的中学切换到“自由放任”的大学,难免不适应。此外,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屡屡酿成悲剧。凡此种种,使高校试图通过微信群让家长参与高校管理,减少风险。这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有客观因素,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建家长群,只应是学生管理的一种补充,而不能成为高校将责任推卸给家长的必要措施。“高中化”的管理方式只能是权宜之计。面对困难,高校有责任从根本着手,通过完善现有机制、探索新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意识,尽快实现成人化、社会化。

例如,高校的学生会以及形形色色的社团,理应更好地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培养团队意识和自主能力,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种自下而上的成长路径,显然比“有事找家长”之类的“低幼”做法,更有助于促进年轻人的身心成熟。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学生会的建设,使其能真正代表学生利益、维护学生权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同时,给予学生社团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更自由的生长环境。

除此之外,呼吁多年的“本科生导师制”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厦门大学等都不同程度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制定“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相比家长,导师更具专业性,对学生的指导更有的放矢。同时,“导学关系”的确立也能让学生在传统的亲子关系、同学关系以外,拓展出新的社会关系。这本就是对成人化、社会化的有效促进。

从高校自身来讲,固然面临学生群体庞大的重负,但另一方面,近些年教师队伍也得到了相应扩充。2020年,教育部就曾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再加上不少高校拥有大量人文社科类教师,实际上具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条件,关键要看高校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能不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总而言之,家长群不妨存在,家长有意愿参与学校管理、推动“家校共育”也是好事。但高校和家长,都应该明确各自所处的位置,应当明确家与校的边界,牢牢把握培育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这条核心原则,高校不能把家长当作“背锅侠”,家长自己也要对已经成人的孩子有放手的意识。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