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个甲子的“相遇”,红旗渠精神巡展走进上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一个多甲子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了近10年时间,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了12408座各种建筑物,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凿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插上了一面不朽的精神旗帜。在全国5所高校展出后,这次,讲述红旗渠精神的巡展走进了上海财经大学,与新时代的大学生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图片展览、实物展示、现场讲解、主题宣讲……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师生们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红旗渠精神在实践中的传承发展,生动诠释红旗渠精神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河南省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表示,红旗渠精神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希望通过此次巡展,能够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文字记述和一件件修渠文物,上财人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胡浡的感受是“热血沸腾,无比震撼”。他表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这次巡展让他更真切的体会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上财法学院2023级硕士生郑榕婷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沉浸式的体验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红旗渠诉说着历史的血脉与温度,红旗渠既在远方,也在眼前,更在心底,也让身为财大学子的我感觉到未来需要更加严于律己。”
23级预科班的阿合拍丽·马木白提则告诉记者,在这次巡展上,她感到了极为深刻的心灵触动。“我详细了解了红旗渠的修建历程,感受到了一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他们面对的是崇山峻岭,是艰难险阻,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代表,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乃至我们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她说道,红旗渠精神也是新时代学生的宝贵财富。
据介绍,本次红旗渠精神巡展为上财师生带来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也是学校着力构建“大思政”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有益实践。学校积极开拓同校外红色文化纪念地、文化展馆的深度合作,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让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将课堂搬到场馆,开展有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把理论讲“透”,把课堂讲“活”。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表示,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精神宣传,推动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此次巡展进校园活动也正是对学校大思政体系的丰富和拓展。通过精彩的主题宣讲会和丰富的图文展览,追溯那段震撼人心的“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感受当年林县干部群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气概,是一堂沉浸式红色主题“大思政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